記者 劉銳萍
安康是一座老城。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秦頭楚尾”之稱,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
安康也是一座新城。曾被《中國南方人物周刊》評選為中國十大宜居小城,也被國務院總理譽為“秦巴明珠”。
尤其是市三次黨代會以來,安康的生態建設領跑全省。
獲批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為全省唯一、全國16個地級市之一。創建2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生態示范縣,生態創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位列全省第一。2016年1至8月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第一。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安康實現GDP增長10.8%,高于全國4.1個百分點,增速居陜西全省第一。
5年里,從漢江以南到漢江以北,生態文明創建的成果正在成為擦亮美麗安康的新名片。
從山林經濟的發展到生態旅游的延升,從 “飛地經濟” 的提出到主體功能區的國家定位,從“美麗鄉村”的創建到特色小鎮的打造,從“創森”到“創文”,安康正在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給世人拉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面。
準確定位、循環發展——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安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生態保護不僅是安康的民生需要更是一種政治使命。
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安康列入國家級限制開發重點生態功能區。2012年5月,國務院批復了《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安康市各縣區均在規劃范圍之內。同年9月,國務院批復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安康市10縣區全部納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的影響區。2013年3月,省政府印發了《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除漢濱區月河川道以外的9個縣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
國家對安康三個層面的戰略定位決定了我市發展必須是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此,生態保護對安康人民來說,是生命線意義的大事。
2013年7月28日,中共安康市委以安發[2013]7號文印發了《關于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意見》,指出,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是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安康的具體落實,是循環發展戰略在安康的生動實踐,是全市人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同追求。
這一文件既是全市黨員群眾智慧的發展思路,也是指導和統領我市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郭青在市委三屆四次會議上說,美麗新安康,是努力在“生態美”上領跑全省,在生態建設上爭做全國示范,永葆安康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美麗新安康,是興于生態、立于經濟、成于民生,讓城鄉因生態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美麗新安康,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既有生態美、環境美、人文美,又有城鎮美、鄉村美、社區美,還有百姓美、社會美、和諧美。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原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在安康視察時強調,生態對安康來說,是寶貝、是生命,是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安康要是沒有生態了,還有啥?一定要保護好青山綠水,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搞好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綠化工程,打造宜居生活空間,促進山水林、天地人相和諧。
由此,生態保護不僅是安康的一項民生需要,更是擺在安康人民面前的一種政治使命。
守山護水、植綠養林——大力推進退耕還林和水土流失治理,關停諸多污染企業,嚴格產業發展準入門檻,確保一江清水北上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生態美”上領跑全省!——站在新的起點上,300萬安康人民滿懷豪情接過了時代賦予的光榮任務,統一思想,著眼長遠,統籌謀劃,咬定“以綠色發展打造美麗富裕新安康”這一目標,埋頭苦干,奮力前行。
2013年10月,我市專門召開了全市漢江水質保護工作會議,徐啟方市長在會上強調,保護漢江水質既是保護我們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又是保障一江清水供北方的責任和使命,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漢江水質的重要性。
隨后,《關于加強漢江水質保護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安康市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辦法》、《安康市城鎮垃圾衛生填埋場運營管理辦法》等四個文件相繼出臺,為切實保護漢江水質起到了積極的政策保障作用。
2014年4月24日,市環保局與全市12家黃姜皂素企業簽訂黃姜皂素污染整治責任狀。同時,將43家重點企業在線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工作納入2014年環保目標考核,實行“一票否決”。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我市先后關停鉛鋅礦、汞銻礦、皂素等“兩高”企業300余家,淘汰落后產能90多萬噸,直接經濟損失300多億元。目前,全市重要飲用水源地水質基本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市重點區域地下水水位達標率為100%。漢江出境斷面水質持續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
同時,我市圍繞國土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促進生態林業向經濟林業轉變發展,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型升級。
5年來,我市累計造林育林326.39萬畝,全民義務植樹3136.1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瀛湖被列入國家15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湖泊,國家批復生態保護項目資金7.6億元,已完成投資2.3億元。安康被命名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已經成為安康人民的共識。
發展“飛地經濟”、 打造特色小鎮——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讓老百姓在守護好青山綠水的同時贏取“生態紅利”。
“國家把安康定位為限制類開發區,但限制開發不等于限制發展,安康的路就是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青接受陜西日報記者時說的話無疑廓清了安康保護與發展的大是非。
2013年9月13日,“飛地經濟”的發展號角吹響。10月10日,市委《關于發展“飛地經濟”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使得安康9縣區為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發展縣域經濟備受困擾的問題迎刃而解。
白河作為試點縣率先啟動,僅僅時隔一個月,便與“飛入地”安康高新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征地1500畝建設安康高新白河工業園區。
截至目前,我市5個縣的“飛地經濟”園區均被確定為陜西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9.93億元,簽約項目49戶,落地建設項目14戶。
市長徐啟方說:“飛地經濟”是按照“全域安康”理念做出的決策,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益探索,通過這一系列加強區域統籌協調的舉措,優化產業布局,規范開發秩序,創新開發方式,提高開發效益,實現各縣區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力促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
同時,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安康資源稟賦、產業特色、發展優勢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借鑒外省市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2016年上半年,在全市啟動開展了特色小鎮培育工作。
8月31日,安康夢想小鎮項目正式啟動,標志著我市特色小鎮建設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必將為安康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推動作用。
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今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安康實現GDP增長10.8%,高于全國4.1個百分點,增速居陜西全省第一。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志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已占到安康GDP的65%。
創文明城市、創森林城市——安康正在從曾經的落后和封閉成為一座煥發出生機和活力的宜居小城。
2014年9月29日,我市召開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動員大會,號召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干,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突出造福群眾、突出樹好形象,不斷提升安康美譽度,加快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讓秦巴明珠煥發耀人光彩。
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是加快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有效載體,是切實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兩年的創建,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正在安康一步步變為現實。
截至目前,我市累計投入園林綠化建設資金16.9億元,新建17個綜合公園,改擴建8個專類公園,建成54個街頭綠地游園,實施拆墻透綠30957延米,通過大力推進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陰化、水系林帶化、農田林網化,加快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我市初步實現了“林在城中、森林圍城、美在村中、生態宜居”的目標。我市四縣被命名為“全國綠化模范縣”,三縣被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平利縣被命名為“全國最美鄉村”。
甲午年入伏的第5天,人民日報社文藝部組織的“人文漢水” 筆會采訪團來到安康采風,其中有位作家臨走時感慨地說:“安康的山啊,水啊,真是美。作為一個自然人,最終追求的就是一種閑適安逸的居住環境,我覺得安康就是老百姓過日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