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鄧永新)“有了這個貸款,我種杜仲就有了本錢,增加收入就有指望了。”,這是漢陰縣鐵佛寺鎮銅錢村貧困戶肖長成,拿到貸款后的開心話語。得益于該縣的“5321”小額貼息信貸政策,肖長成順利地從當地農商銀行貸款3萬元,解決了脫貧產業的燃眉之急,使增收步入了快車道。
“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管齊下提供產業增收主動力
為給仁河村49戶貧困戶拓寬增收途徑,前不久,仁河村將100萬元脫貧專項資金,以村委會的名義,按照25%的股權份額,入股聚源菊花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盈利后,仁河村按照總投資額的6%分紅,分紅的資金作為49戶貧困戶的資產性收益。“入股期間,合作社繼續吸納村里的貧困戶就業,按照每天80元,每月至少20天計算,一個貧困戶一個月就可以增收1800元,到年底時,貧困戶有了勞務、土地流轉金、資產性收益、種植的菊花,增收就有了扎實保障。”村主任楊明榮如是說。
據鄒華軍介紹: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共支付土地租賃費130萬元,人均超過10000元,其中貧困戶30多人。同時,合作社還吸收60多戶農戶加入,間接發展了30余戶120多名貧困群眾參與菊花種植,且當年就能脫貧,企業和合作社為貧困戶增收提供了強勁動力。另據該縣農工部長張健介紹:在短短兩年時間里,該縣菊花種植面積迅速擴張到2100多畝,覆蓋5個鎮,參與種植農戶100余戶,菊花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串起了精準脫貧的“增收鏈”。由于菊花種植周期短、見效快、產量高、技術易學、效益又好,是一個“短、平、快”致富項目,從而促使貧困戶增產又增收。
不僅是菊花,該縣各鄉鎮依托自身地域特色,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平梁鎮太行村的老樹茶,蒲溪鎮的富硒大米,澗池鎮的魔芋,都依托“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領貧困戶在增收脫貧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景區+園區+社區”三區融合成為產業增收助推器
為統籌區域整體發展,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漩渦鎮依托當地富硒資源,利用田景區開,大量農戶下山搬入社區,山上土地大量撂荒的機遇,鳳堰茶業有限公司、仙毫茶葉合作社、杜家埡茶廠流轉農戶土地開發茶園。三家企業中,僅鳳堰茶業有限公司一家,就在鳳江、堰坪流轉土地開發茶園3000畝,建有鳳江、堰坪兩處標準化茶廠,發展融旅游觀光、采摘、制茶體驗及餐飲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吸納了貧困戶成為產業工人,助力貧困戶穩定增收。
“為促使當地企業發展壯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幫扶該縣的開源證券出資300萬元,參與該縣綠色富硒產業基金,鳳堰茶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還免費入駐中證互聯電商平臺。同時, 2017年還將繼續投入不低于40萬元,進行消費性扶貧采購,助力該縣產業脫貧。此外,今年3月,開源證券還和中國建行等金融機構一起,在該縣舉辦了首期金融大講堂, 為該縣產業脫貧提供了金融理論支撐。”開源證券漢陰營業部總經理劉喆說到。
借助陜南移民搬遷契機,漩渦鎮在集鎮旁邊的群英二組,興建了107戶規模的移民安置點,水、電、路、光纖全都接入,吸納了鎮內和周邊鎮村貧困戶集中入住。同時,該鎮另一處紫荊橋安置點即將興建,計劃入住400戶貧困戶,為企業、合作社的產業工人提供了舒適的居住環境。“三區融合”不只是漩渦鎮,該縣各鎮都在穩步推進,從而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長期增收,助推了全縣脫貧。
“支部+X+貧困戶”引領“三變改革”成為產業增收催化劑
“在我的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每干一天可以增加80元收入。5戶貧困戶還用了貼息貸款入股,保證年底有分紅,”蒲溪鎮勝利村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蘭林如是說。2014年,沈蘭林在勝利村創辦了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縣蒲溪鎮勝利村貧困戶段振財對采訪的記者說:“我在合作社入股10000元可以分紅1000元,我的50000元就可以分紅5000元。”入股的方式不僅限于現金,價值不高的耕地也可以入股,村里48歲的邱發義說:“ 2015年,我把家里的40畝坡地折算成1.6萬元入股合作社,我就可以騰出時間做其他事情,外出打工也好,還是在合作社務工也罷,都由我決定。一年下來,我可以取得百分之十的分紅,再加上外出打工可以掙四五千塊錢,脫貧就有了保障。”
蒲溪鎮的做法僅僅是漢陰實行“支部+X+貧困戶”引領產業三變模式的一個案例。所謂“支部+X+貧困戶”,是指支部搭建平臺,合作社等其他要素鋪路,旨在促進貧困戶通過多種途徑,利用現有的資源,實現貧困戶增收。在這一模式中,X是源動力,是重要的舉措、路徑和辦法,可以將很多要素包含進來,既可以是龍頭企業、合作組織,還可以是現代園區、旅游景區,甚至是農村電商、就業創業、農民培訓學校。鎮村可以因地制宜,實行適合當地特色的模式,有效促進當地貧困戶增收脫貧。
通過各級黨組織的引領帶動,該縣推行“支部+X+貧困戶”模式以來,共受益貧困戶10316戶,其中:龍頭企業受益1086戶,現代園區受益462戶,旅游景區受益419戶,合作組織受益2512戶,就業創業受益4920戶,電商受益戶297戶,農民培訓學校受益620戶。
據悉,該縣產業發展單個實體規模不大、重復建設,缺乏知名品牌的困局,該縣正在著手組建魔芋、茶業等五大產業聯盟。同時,該縣9月還設立了全省首個縣級中小企業股權質押融資增信基金,各掛牌企業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實現直接融資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截止今年1至8月,該縣“5321”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共發放1576筆,發放金額8416萬元,當年扶貧小額信貸獲貸率達8.69%,完成全年任務(7000萬元)的120%。除了 “5321”小額貸款。此外,該縣扶貧專項資金、產業獎補政策、54個貧困村的互助資金協會、農林科技局主導的產業引導資金,都為產業增收鋪就了快車道。有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該縣260余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相繼成立,使產業增收有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