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程志林 攝影 楊寧
15年前,我國人工繁育的26只朱鹮在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實施了異地放飛,朱鹮保護由此進入單純的人工搶救轉向回歸自然的新階段。全球首次野化放飛的朱鹮現在怎么樣了?筆者走進了寧陜、走近了朱鹮……
4月14日,在寧陜縣朱鹮野化放飛基地,3只朱鹮破殼而出。這是今年繁殖季“寧陜籍朱鹮”首批成功孵化的新生朱鹮。
據了解,今年繁殖季,寧陜監測到朱鹮繁殖巢35個,目前已經出殼40余只。
15年來,經過不遺余力地搶救保護,野生朱鹮種群在寧陜縣得到了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放飛的26只發展到了如今的300余只,而寧陜也在保護朱鹮的同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26只朱鹮愉快飛向藍天
如今,走進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經常能看到朱鹮時而在田埂上棲息,時而在稻田里捉泥鰍,時而翱翔在青山綠水之間……
朱鹮,古稱朱鷺,俗名紅鶴,是東北亞特有鳥種類,素有“東方寶石”“吉祥之鳥”等美稱,曾廣泛分布于東亞和俄羅斯。進入20世紀,由于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干擾,朱鹮棲息地面積不斷縮小,種群數量銳減。野生朱鹮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相繼絕跡。
20世紀70年代末,朱鹮在陜西洋縣被重新發現,保護工作也立即開始,然而在最初幾年中,成果并不明顯,于是在80年代末,朱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為了拯救和保護朱鹮,恢復自然種群,擴大棲息地,經國家林業局批準,陜西啟動了寧陜縣朱鹮野化放飛實驗和在引入工程。從2003年開始,陜西省林業廳就組織專家學者,對寧陜縣野化放飛項目進行專題論證,2005年,寨溝村被確定為朱鹮野化放飛項目實施地。
寨溝村位于寧陜縣城以北9公里,四面環山,水田集中連片,水資源豐富,濕地多,草木叢生,并有多種有利用價值的野生動植物。其中朱鹮伴生種有大白鷺、小白鷺等,均為留鳥。稻田有泥鰍、黃鱔等,可為朱鹮提供食物來源。該村森林茂密,環境幽靜,濕地較多,人為干擾小,與朱鹮棲息生態環境比較接近。
2006年12月初,管理用房、大網籠、朱鹮過渡飼養繁殖網籠等朱鹮野化放飛項目主體工程順利完成,還安裝了電視監測系統和購買無線電跟蹤系統。
2007年3月,首批從陜西省野生動物搶救飼養中心(樓觀臺)引進的20只朱鹮順利運抵寧陜,雌雄各10只。隨后,又從洋縣引進朱鹮20只。為確保朱鹮野化放飛,寧陜縣林業局從省野生動物搶救飼養中心聘請朱鹮技術員一名,抽調四名林業技術人員飼養朱鹮,實行輪流值班,對朱鹮進行晝夜監控,觀察記錄,定時投放泥鰍,抽調專車一輛保證朱鹮的后勤供應,直到朱鹮在寧陜野化放飛基地活動、覓食、夜宿正常,逐漸適應環境。
2007年5月31日,中國陜西朱鹮野化放飛儀式正式在寧陜縣寨溝村舉行。中省領導出席了放飛儀式,并打開鳥籠,一起放飛了20只朱鹮,隨后,放飛基地的技術人員、寧陜縣的群眾代表和學生代表又放飛6只。隨著放飛的朱鹮翱翔藍天,標志著朱鹮保護由單純的人工搶救開始轉向回歸自然的新階段,朱鹮搶救保護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山鄉已經成為朱鹮樂園
“現在基本上天天都能看到朱鹮,感到很自豪。”家住寧陜縣城的龐昌盛面對采訪時一臉自豪地說到。而這正得益于寧陜對生態的保護和朱鹮保護的宣傳。
為了給朱鹮創造良好的野外繁育環境,寧陜縣不斷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環境友好、節約集約的發展意識,嚴格執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全面整改生態環保問題,鞏固整治成效。持續開展秦嶺“五亂”整治,提升網格化監管成效。落實河長責任制,完成河道劃界,全域禁漁禁捕,加強污水處理運營監管,確保監測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大力開展藍天保衛專項行動,治理建筑施工揚塵,開展散煤、餐飲油煙、煙花爆竹燃放整治,禁燒垃圾,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該縣創新推行林長制,完善森林資源監管模式,建成了縣、鎮、村三級管護網絡,建立了森林資源網格化監管平臺,將全縣森林劃分為1100個網格,每個網格各落實1名生態或天保護林員負責森林資源管護,網格員、管理員可通過手機或電腦實時上傳、查看有關信息,實現了全縣森林資源監測大格局、全時段、全覆蓋。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森林資源進一步得到了有效保護。
該縣還加大朱鹮保護的宣傳,為朱鹮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2016年,一名群眾在長安河縣醫院段發現一只朱鹮受傷了,馬上給管理站打電話,經工作人員仔細檢查,發現是朱鹮的左翅受傷了,在確診傷情后,工作人員將朱鹮帶回基地進行救治。
寧陜縣大力推行有機水稻種植、改善縣域內河流水質等一系列措施,確保縣域內朱鹮種群健康繁衍。2008年,有2對朱鹮組建了“家庭”,繁育4只朱鹮,出飛3只,成為全球首例異地野化放飛的子一代朱鹮,2010年又成功繁育3只子二代朱鹮。15年來,寧陜縣的朱鹮種群不斷壯大,并擴展到周邊市縣。
寧陜縣朱鹮野化放飛基地管理站站長李夏介紹說:“現在寧陜野生朱鹮種群數量已達300只左右,而且分布范圍也越來越大,擴展到周邊的石泉、漢陰、佛坪、洋縣,最北到鎮安。”從野外朱鹮筑巢和繁育逐年增加,以及朱鹮范圍的擴大等情況來看,寧陜已成為朱鹮的“棲息樂園”了。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表面上看我們保護了朱鹮,實質上朱鹮給了我們更多的回報,全程無公害種植,雖然產量有所影響,但我們的生態價值提高了,而且朱鹮得到了保護,產品價值也跟著提高了。”寧陜縣綠寶生態農業合作社副理事左弟兵說。
寧陜縣綠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十分看好寨溝村的生態環境,將該村土地全部流轉,種植水稻,所生產的大米在“朱鹮稻米”的品牌加持下,產品暢銷全國。
而在2007年之前,與其他山區縣一樣,寧陜也曾走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道路。在認識到對生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只能帶來惡果,綠水青山才是正確的發展后,寧陜縣確立了“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產業富民”的發展戰略,經濟發展也從以前的“木頭經濟”“石頭經濟”轉向“林下經濟”“生態經濟”。
該縣加強對生態的保護,堅定如鐵治理“五亂”,扎實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整治。完成秦嶺違建、礦山關閉退出等專項整治。持續推進“八改四清四化”農村環境提升工程。保護物種多樣性,高質量建設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管護天然林240萬畝,封山育林22萬畝,森林覆蓋率年提升0.4個百分點,空氣優良天數和出境斷面水質連續五年穩居全國前列。
寧陜縣堅持圍繞“菌藥果畜”發展山林經濟,實施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壯大10個龍頭企業、建設提升100個農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生態農林產業覆蓋面達75%以上,建成一批食用菌、板栗核桃等生產基地和專業示范村。統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持集聚集約發展,依托寧陜恒口飛地園區和縣域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包裝飲用水、線束產業,培育壯大綠色工業。
該縣堅持全域旅游引領,大力實施“六大工程”,培育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健身養生等體育旅游,完善旅游產品體系,創建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重點打造“秦嶺人家”和“子午驛站”鄉村旅游品牌,形成“暢游綠都寧陜、重游子午棧道”精品旅游線路,提升“秦嶺之心、綠都寧陜”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要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記‘國之大者’,當好秦嶺衛士,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踐行‘兩山’理論上當示范、立標桿、樹品牌。”寧陜縣委副書記、縣長周錦政表示。
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朱鹮與白鷺齊飛,青山共水天一色。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為發展生態經濟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為珍稀野生動物野化放歸提供了生存環境,繼朱鹮異地野化放飛后,2017年6月29日,世界首次林麝野化放歸也在寧陜舉行,13只林麝被放歸山林。
依靠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寧陜縣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綠色工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面對工業經濟增長乏力、生態環境保護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問題的沖擊,2021年縣域經濟全省排名仍前進11位,喜獲“爭先進位縣”。成績的背后,是寧陜主動適應環境條件變化,準確把握產業轉型要求,立足生態定位,把握比較優勢,堅定走以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必然成果。
2月28日,中共寧陜縣委印發了《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生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1號”文件。
“印發的該意見再次堅定了全縣上下綠色發展的堅強決心和當好秦嶺衛士是‘國之大者’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廣貨街鎮黨委書記李杉林說。
秦嶺自然生態是寧陜最大的資源優勢、最大的發展潛力、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最具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寧陜縣繼續實施“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產業富民”戰略,協調推進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寧陜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園地共建”的基本原則,樹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切實擔負起秦嶺生態衛士的神圣使命,讓秦嶺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景更美。
該縣把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作為轉型發展重大契機,主動融入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以建設“生態經濟先行區、秦嶺國家公園門戶區、生態價值轉化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引領區”為目標,積極探索共建共享發展路徑和模式。立足生態功能區定位和國家秦嶺公園區劃,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嚴守生態安全底線,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探索構建圈層保護發展模式,分區承載核心保護、研學科考、康養旅游、傳統利用等功能,布局發展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生活服務等配套產業,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兼顧國家公園、政府、在地居民三個主體,推動建立國家公園與在地居民保護與發展共建共享機制,同步落實生態保護與發展責任。
“我們將堅定生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動搖,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踐行五項要求,再接再厲,奮力譜寫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安康市政協副主席、寧陜縣委書記鄭紅丹如是說。
在全新的“生態經濟”時代,寧陜縣將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讓生態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生態紅利,讓城鄉因生態而美、產業因生態而興、群眾因生態而富。
15年朱鹮的保護歷程,不僅讓寧陜的山更青水更綠,也加快了寧陜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