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示了2022年第2批擬授予植物新品種權的979個農作物新品種,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魔芋新品種“安魔128”名列其中。
“不瘋魔不成活”這句話,放在“安魔128”科研團隊的身上,再合適不過——從2013年課題開始到2018年通過專家認定,2019年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再歷經3年多的測試審查,“安魔128”成為國內首個授權的魔芋新品種。它符合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要求,尤其對解決軟腐病和種芋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魔芋科技的一項重大突破。
這一魔芋新品種著實對得起這十年的折騰。
魔芋是我國西南山區重要的經濟作物,以魔芋為代表的富硒產業是安康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許多農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熱點。然而,多年來由于軟腐病高發,嚴重阻礙著魔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重要且存在亟待解決的病害問題——在安康市農科院薯類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看來,這正是他們發揮作用的主要陣地。
一粒種子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源頭。正因為如此,一粒小小的種子,成為很多農業科研人員畢生研究的方向。
“安魔128”的課題主持人段龍飛是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西安鄠邑區人。自從2013年大學畢業來到安康農科院開始,他便與魔芋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在心里埋下了這粒“種子”。
初來乍到,被分配到魔芋課題組,開始致力于研究適合秦巴山區的魔芋新品種工作。雖然與他在校學習的專業不太一致,但是對于新事物的追求以及對科研的熱情讓他欣然接受。作為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段龍飛感受頗深,“選育的時候我覺得首要困難就是‘材料’。”段龍飛口中的“材料”就是魔芋的種質資源,他說,“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于大量的種質資源大多數都在云南一帶,我們沒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經常去那邊,只能想各種辦法尋找資源。”
在段龍飛看來,團隊面臨的第二大問題是技術。由于國內做魔芋育種的科研人員很少,基本沒有可以參考借鑒的案例,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經過系列研究,最終他們選擇安康的花魔芋當母本,涼山的白魔芋當父本進行雜交。
“什么時間、什么溫度下授粉最合適?什么樣的材料適合?……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只能一件一件去解決。”段龍飛說。
由于白魔芋和花魔芋花期不同,因此要在白魔芋開花時將花粉收集并保存好。如何保存?冷凍保藏、液態保藏……每一種都要嘗試、探索,盡可能保證花粉的活力。如何授粉?由于花魔芋每株開花時間也不同,可能每天都有開花的,所以需要科研人員每天去看。
“雖然看起來每天都在重復做一件事,但是其實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都會有新的發現。”段龍飛告訴記者,在授粉的時候,需要觀察也需要經驗,因為魔芋開花的時候會散發出一種臭味,這種味道可以吸引昆蟲來幫助它授粉,他們便也通過氣味來判斷授粉的時間,進行人工干預,“這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
由于時間有限,所以他們每次樣本做的很多,用大量的花粉,不同的溫度,進行觀察、記錄,樣品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了。“前期策略就是這樣的,以量取勝,然后總結經驗,為后面的試驗打下基礎。”
一個團隊
6年時間,數不清的試驗,一次又一次突破,“安魔128”順利通過專家鑒定,成為全省首例雜交魔芋品種。
這種花魔芋與白魔芋雜交的品種,與安康傳統種植的花魔芋相比,抗病性強、繁育系數高(芋鞭多)、產量穩定。經多年多點測試,該品種適合在陜南山區500米以上海拔區域種植,平均畝產量為1540.18公斤,對軟腐病和白絹病有較強抗性。
對于整個研究團隊而言,高抗病性意味著農民的收入更有保障;低海拔種植,有利于魔芋“下山”進大田,降低人工成本,促進產業的發展。這無疑成為這支團隊里每個人心中最欣喜的事。
2019年,市農科院與石泉云嶺生態農業合作社合作,首次將“安魔128”進行推廣,合作社當年就獲得了收益,種子賣到了25元一公斤。如今,“安魔128”在漢濱、白河等地都進行了推廣,口碑越來越好。“安魔128”在全市的種植面積達到了萬畝以上。
段龍飛的團隊也更加忙碌了,他常常帶著團隊人員往返于各縣區魔芋種植基地,現場對魔芋品種選擇、種芋處理以及種植關鍵技術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我們搞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科研成果,如今有了適合我們安康的魔芋種子,就應該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段龍飛說。
而他們團隊也有了越來越精細的分工,育種組、栽培組、繁育組、加工中心……在市農科院實驗中心,魔芋繁育組主持人蔡陽光正在做組培實驗,“組培就是輔助育種的。”蔡陽光說,“大棚里面種很慢,一年才能長幾個,我在組培室里面把它切成小塊兒,很快就能把量做起來。”在試驗大棚,市農科院薯類作物研究所所長郭邦利和魔芋病害組主持人覃劍鋒正在查看和記錄魔芋的長勢,郭邦利說:“這里面每一株魔芋都有不同的表現,必須認真記錄它們的變化,便于后期分析、選育。”
從花期不遇到花粉保存,從組培快繁到建立雜交育種體系,段龍飛和他的團隊逐漸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為安康魔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魔芋產業發展到今天,它已成為安康市產業鏈較長、有規模的產業,特別是近年來魔芋產業二產規模產值已接近70億元,綜合產值估算已過百億元大關,成為實實在在地百億級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有了科技的賦能,魔芋產業定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市農科院副院長周高新這樣說。
一份熱愛
段龍飛的微信朋友圈里,幾乎每天的記錄都與魔芋有關。“有些含苞待放,有些半開半夏,有的果實累累。”“雜交優勢明顯,實生種‘多葉接力’最多9葉共存。”……
培育一個魔芋新品種,前期要從大量親本中選擇優質的資源進行雜交,后期需要在成千上萬的雜交后代中選育優良單株,通過組培進行快速擴繁,最后還需要再回到大田進行檢驗。段龍飛坦言:“也曾想過放棄,但是時間越長,對魔芋種植的感情越深,甚至找到了育種的樂趣,也就放不下了。”
唯有堅持,才有可能有成果,這便是枯燥而未知的育種工作。而能支撐堅持的,唯有近乎執拗的熱愛。
“安魔128”研究成功過后,科研團隊還在繼續改善提升。段龍飛告訴記者,他們在“安魔128”的基礎上,繼續選育抗病性更強、產量更高、品質更優的魔芋系列新品種。
記者關注到,近年來,科研轉型成為市農科院發展的突破口,從最初的栽培育種到現在的全產業鏈上的科研創新,科研在產業發展上發揮了作用,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強。一個又一個農業科研新品種、新技術從這里萌發、起步、孵化,直至最后的對接轉化,最終成為造福安康和周邊地區農業發展的科研技術成果。
“對主導產業的關注,是農科院科研轉型的思路之一。”市農科院院長張百忍說,“圍繞富硒這個大文章,從主導產業的關鍵技術、傳統產業的現代技術和新興產業的基礎技術入手,開展從育種到加工的全產業鏈科技創新,不光研究地里種什么,更要研究怎么變現,讓企業和農民實現收益,這樣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我們的作用也就發揮出來了。”
6月末的午后,酷熱難捱,段龍飛和他的伙伴們不斷在大棚里進進出出,汗水浸濕了他們的衣衫。大棚里,一株株綠油油的魔芋苗煥發著生機,“你看這一株是珠芽魔芋,那邊是白魔芋……”段龍飛滔滔不絕地介紹,就像介紹多年的老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