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吳辣條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節奏:每天早上10點開始做手工辣條,中午12點左右完成一天的工作量,然后會安排一趟配送,花費一兩個小時。下午,6點多把攤子擺在西城閣旁邊,晚上9點左右收攤回家,其余的時間屬于自己。
這樣的狀態,從2021年5月1日開始創業到現在,已經438天。
6月14日,商務部等11部門發文,對抓好促進餐飲業恢復發展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工作做了六個方面的安排,也為餐飲業的復蘇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方面是穩增長促消費的國內市場釋放的強烈信號,另一方面也是諸多小微創業者對就業的靈活試探。在這個夏天,像吳辣條這樣的年輕人,嘗試著用人間煙火來撫慰燥熱的安康。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餐飲市場規模達4.7萬億元,國內餐飲行業的直接從業人員在 2000萬人左右。
26歲的吳辣條也投身其中,“擺攤也是一種積極生活的破冰表現,夜市經濟越繁榮,越井井有條,城市才會更有溫度,更和諧,更文明。”
選擇靈活就業,吳辣條早早做了準備,按她說的,就是“三月初(2021年),我有了擺攤創業的想法。咨詢、考察、加盟、學習,趁著周末,每一樣我都沒有落下。四月初,裸辭回家,打算在西城閣旁邊開始我的擺攤生涯:賣手工辣條。”
雖然很有想法和沖勁,但她還是仔細核算了做辣條的成本,她選擇加盟,“加盟費5800元,機器也花了幾千塊錢,自己又去辦了營業執照和健康證。前期可能花了有一萬七八吧,不過后來兩三個月就回本兒了。”僅在剛開始營業的5月,她出勤22天,賺到了8000多元。
2021年,國家統計局安康調查隊就靈活就業人員做過調查。據抽樣調查顯示,安康市靈活就業人員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年輕化、知識化。本次調查中,30歲及以下人群占18.75%,31至40歲占50.00%,41至50歲占25%。擁有大專、大學本科或高職院校學歷的占43.75%,擁有高中、中專或中等技工學校學歷的占25%,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僅占31.25%。
就業去雇主化成趨勢。據了解,無固定雇主,依靠自身技能、分享知識等方式獲取收入的人群占62.50%,是靈活就業人員主流就業方式。從事打零工簡單體力勞動占18.75%。此外,兼職、共享用工、余缺調劑也是靈活就業人員的重要就業渠道。
勞動強度中等偏大。按照工作日工作8小時計算,每周工作40小時為標準工作時長。然而在本次調查中,81.25%的人群每周工作時間超過標準工作時長。本次所調查的靈活就業人員大多從事個體經營、家政服務、同城配送、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行業,每周工作56小時以上的占37.5%。“996”模式已成為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工作常態。
餐飲業是穩增長、促消費、擴就業、惠民生的重要領域,對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安康市消費市場運行情況分析指出,全市不斷完善刺激旅游、餐飲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和“小店經濟”,全年實現餐飲收入80.95億元,增長17.0%,兩年平均增長2.5%。
做了一年多,吳辣條的經營除了每天的出攤,還把目光和精力投向了線上。“剛開始做,我用視頻記錄了從考察到辦證、從第一次出攤到外送的整個過程。”吳辣條說,剛開始視頻做得比較頻繁,以此記錄自己的擺攤生活,加上抖音對同城流量扶持力度也比較大,很多人因為刷到視頻還專門找到她,也有給她私信留言的,這些都轉化成了她的目標客戶。
她也考慮過美團等平臺,一方面平臺費用比較高,另一方面存在區域限制,對于吳辣條來說,如果使用這些平臺,她需要增加江南、江北、高新三個區域,這對她來說增加了成本。“我的客戶比較分散,所以美團這些對我來說用處不大,自己配送也能和顧客聯絡感情。”吳辣條說,她現在已經有了固定的客戶群體,微信號變成了她的工作號,從最初的一個客戶都沒有,到現在添加的精準客戶,朋友圈已經有1100多人。她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方式,目前線上+線下這樣的形式比較適合。
6月10日,市政府印發《安康市經濟穩增長若干措施》,措施中指出,圍繞食、購、娛、游、宿等消費業態融合發展,依托各大公共文化場所、旅游景區、星級賓館飯店、文化娛樂場所等載體,培育一批文旅消費型夜間經濟聚集區。在全市培育1-2個輻射帶動強的省級夜間經濟示范項目,打造12個高品質市級夜間經濟聚集區(示范點);各縣(市、區)、開發區至少打造1個夜間經濟聚集區,培育1個夜間經濟生活圈。
發展夜間經濟,不僅要統籌處理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也需要協調處理好傳統業態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夜間經濟,點亮的不僅僅是消費希望,也會激發出更多消費動力。
這些措施表明我市在不斷探索培育包括夜間經濟在內的各種消費新形態和新模式,但是也要看到,“地攤經濟”并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夜間經濟,更不是鼓勵群眾隨意擺個攤子搞經營,“地攤經濟”體量小、成本低,短時間內確實能讓城市的夜間充滿煙火氣,但也會引發交通擁堵、衛生臟亂、噪聲擾民等一系列民生問題,給城市治理帶來新難題。尤其當前在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中,更應該合理規劃、正確引導。
為了做好自己的事業,吳辣條辦好了營業執照、健康證,也積極對接管理部門固定了自己的攤位。“夜市經濟是一個有溫度的城市繁榮的縮影,是城市文明進步和社會包容性的象征。”她建議,在政策及規章制度上,應奠定好積極引導和協調的主要基調,在不影響市容市貌的基礎上鼓勵社會各界再就業,創新型自主擇業。
2022年5月31日,吳辣條開心地在朋友圈發了一個消息,這一天她領到了政府發的一次性創業補貼5000元。
安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今年1月發布信息,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一次性創業補貼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信息內容指出,有條件的地區,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且所創辦企業或個體工商戶自工商登記注冊之日起正常運營1年以上的離校2年內高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一年多的經營讓吳辣條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也獲得了更多的友情和認可。
她希望政府能扮演好一個積極引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能切實地讓老百姓有攤擺,且能擺好攤。具體來說,就是管理上應該公開公正透明,建議可以公示;要做好食品安全、衛生安全等管理。不僅要做好防疫工作,也要做好各項安全管理,可以抽查和檢查。
市統計局網站刊發的《一季度安康消費市場穩定增長》一文中指出,我市一季度后期聚集性消費受到一定沖擊,住宿餐飲消費放緩,全市實現餐飲收入18.62億元,增長13.4%。
相關部門提出建議:激發活力,大力發展夜間經濟。一是進一步拓展“夜間經濟”的內涵范圍,在繼續發展“西城坊”“龍舟文化園”等以餐飲和夜間購物娛樂為主的傳統“夜間經濟”的同時,依托漢江,大力開發夜間觀光旅游、夜間演藝等形式多樣的新興“夜間經濟”。二是優化營商環境,在行政審批服務、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夜間經濟市場主體發展優惠與支持。
各縣(區、市)也在積極謀劃布局。為進一步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活力,促進消費穩定增長,漢陰縣在執行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借助獎補措施、消費券、促銷活動等手段,從食、購、娛、游、宿等方面全方位優化提升消費環境,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釋放消費潛力,力圖讓“夜間經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下一步,漢陰將眼光放遠放寬,逐步擺脫以往單一業態的發展模式,推進“夜經濟”延伸到消費的各個環節,不斷拓展消費場景、挖掘消費潛力,讓升級版“夜經濟”成為城市競爭、產業升級的“新賽道”。
平利縣也印發相關文件,支持餐飲企業延長營業時間和發展夜間經濟。提出加快推進月湖南路茶文化街、月湖北路夜市街、月城特色餐飲街、老城民俗風情街等4條特色街區建設。支持餐飲商戶適當延長營業時間,發展深夜食堂和自提、外賣、無接觸配送服務。分區域、分時段選定部分道路、公共區域作為便民市場,鼓勵發展地攤經濟、小店經濟和夜間經濟。
作為一個小微創業者,政策、資本、市場這些都是外部因素,吳辣條自己也清楚地認識到,創業不只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差距,手工辣條雖然門檻低,但想往大了做,做自己的品牌,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對我本人來說,把這份興趣愛好當做自己事業來發展的話,還是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契機,自己也需要繼續再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