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陳楚珺 通訊員 劉明
省婦聯日前評選出10名2022年度“陜西省巾幗種糧能手”,常年扎根于恒口示范區袁莊村的王鳳琴,是安康唯一上榜者。
從外出打工求溫飽到年銷富硒大米400余萬元,王鳳琴的人生轉折點,出現在洞察家鄉農業發展癥結之后。立足于家鄉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她找準突破口,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富硒水稻種植2000余畝,開展200余畝稻魚共養示范。在恒口示范區,像王鳳琴這樣的職業農民不在少數,他們嶄露頭角,為安康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產業現代化吹響“沖鋒號”,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家鄉農業發展緊密相連。
恒口示范區位于月河川道,是安康盆地的“核心”,也是安康的“糧倉”,土地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備,有著悠久的種糧歷史。如今,從“貢米之鄉”到近代農業,再到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作為安康糧倉,恒口自信開放,再次轉身。
“一寸沃土一寸金”
秋收過后,盛宴落幕。在安樂社區綠川谷香稻漁基地,騰茬整理過的水田里又冒出青色的秧苗,土地上彌漫著糧食的香氣。
“從我們腳下,一直到那邊的公路,整個地塊600多畝,是預留的工業用地,之前一直在等候企業入駐,就成了撂荒地。”據安樂社區黨支部書記毛鋒介紹,有示范區靈活供給政策作保障,在各級、各項利好政策的驅動下,安樂社區搶抓機遇,在2022年年初成立了綠川谷香農民專業合作社,兩個月內流轉了撂荒土地600畝,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今年基地建設機耕道路1.3公里,開挖稻田魚道4000米,投放魚苗10萬尾。”毛鋒補充說。
田野空曠遼闊,社區居民晏鎮福的心里卻滿實滿載。“壘田、插秧、除草在基地務工一天掙150元,今年林林總總掙了有18000多元。農閑時在集鎮打零工也能補貼家用。”眼看撂荒地又種上了糧,晏鎮福說,作為地道的莊稼人,自己打心眼里高興、踏實。唯一的擔心,就是算不明白這筆賬:各家各戶種糧勉強糊口,合作社種糧要給農民土地租金,還請了機械作業,這能掙到錢嗎?
“稻是有機稻,魚是生態魚,每畝稻田增加收入3000多元,土地的綜合效益大大提升,F在我們正著手準備油菜播栽,推動來年稻、漁、油+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毛鋒的一番話,徹底打消了晏鎮福的疑慮。
其實早在2021年,恒口示范區就已開展“三集”試點工作,在連片的王家臺、龍泉、老灣、雙椿4個村規模流轉土地2200畝集中建設農業園區,帶動村民獲得土地租金100萬元、務工薪金420萬元,實現園區周邊農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通過集聚資源引龍頭、集中流轉穩預期、集約經營增效益,從根本上遏止了試點區域土地撂荒現象。
撂荒地種上了糧只是“基本操作”,還得不斷提升耕地“身價”。今年9月底,恒口示范區2022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二標段)開工儀式在江溝社區順利舉行。據悉,2022年恒口示范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共計1.5萬畝,涉及13個村(社區),預計年底完工。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
“關鍵服務” 穩糧增收
耕地“活起來”,糧食“穩起來”,保有耕地存量的同時,也要擴展“增量”。在同心村的鄭時平看來,農業機械化就是這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踏進宏盛惠民農機合作社的院壩,幾輛小型農用機械散落在邊角。作為合作社的理事長,鄭時平解釋這幾天“主力軍”都四散在外,服務作業。辦公室里,各類資質、榮譽證書的照片占據了大半面墻。其中兩張最讓鄭時平引以為傲:一是高級職業農民證書,二是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證書。“前些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邀請我參加農田宜機化改造研討會,我講了陜南地區多山地丘陵,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應該區別于關中平原的帶狀種植,需根據地形分塊套種。專家教授最后也贊同了這個說法。”鄭時平言語平實,但又成竹在胸。他說,自己的結論是一塊地一塊地種出來的。
2021年,鄭時平基于多年跑農業采收的經驗,在示范區的支持下牽頭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在自身發展糧油種植的同時,為周邊鄉親提供機耕、機播、機插、機收、病蟲害防治、種植管理等社會化服務。“合作社有三位農機手,大小機械20多套。水稻、小麥、大豆、玉米、油菜這些糧油作物,都能實行全程機械化作業。”鄭時平介紹說。
據統計,宏盛惠民農機合作社2022年向全區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3000畝,水稻、玉米、大豆耕種收機械社會化服務5000多畝。
針對季節性在外打工、家庭勞動力不足或缺少技術的實際,示范區創造性提出了“日間照料、利益共享”模式,以能人專家、高效率機械,在關鍵的農業生產環節為農戶提供專業的服務。農戶只需負責重要時段的田間照料。根據每畝收益,農戶為合作社提供600元的耕、種、防、收費用,其余收益自有。農戶也可選擇將糧食根據市場價格出售給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畝產量,按照市場價格扣除600元托管費,以現金方式將差額返給農戶。
“調動農民發展積極性,圍繞這個做好其他環節的社會服務和關鍵保障。”恒口示范區農技中心萬凱認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產業獎補、撂荒地治理獎補等惠農政策持續加力,也是示范區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收益有保障的重要原因。
據萬凱介紹,根據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恒口示范區提出了組織領導、政策保障、技術指導、機械設備、任務夯實、農資保障等6個到位,全面推進轄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目前,3000畝大豆玉米套種和5000畝大豆純種種植任務超額完成。
閉環發展可持續
好“豐”景在田野,也在車間,還在直播間。在恒口,一二三產交融的閉環發展,正在為農業發展持續性創造財富。
在楊莊社區,同鑫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全程自動化的稻米加工生產線正在作業:烘干、清理、糙米加工、精米加工、分裝包括稻米加工在內,該合作社實現了從育種到秸稈回收的業務流程全覆蓋,并積極為其他村鎮和周邊縣區的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標準化托管服務。“2021年,我們引進了秸稈育秧基質盤生產技術,為恒口綠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合作社負責人荊紀康介紹說。
近年來,恒口示范區以楊莊社區為核心,以同鑫緣種植合作社為龍頭輻射周邊20余個村建成了穩固的高標準優質富硒稻種植示范基地,托管作業達5000畝,為全區20 村1000余戶提供社會化服務,開展本區和跨縣區訂單服務600余畝。
同時,恒口示范區整合轄區4家大米生產基地,聚指成拳推出了“恒口貢米”品牌,持續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推動群眾增收致富。同鑫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恒口貢米”生產基地之一,率先注冊了商標,建立了產品質量追溯機制,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生產基地。2021年,合作社托管的水稻在疫情的影響下依然喜獲豐收,加工銷售富硒優質大米30萬斤,通過品牌打造,推出的“恒口貢米”產值達到500萬元。
經過考察和市場調研,同鑫緣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還為自主品牌“康硒一號”定制了易拉罐包裝。310克的獨立灌裝規格,最大程度上做到密封保鮮又滿足了現代都市小家庭的實際需求。目前,產品主要銷往西安、上海等城市,定價為60元每公斤。
“雖然合作社作出了一定成績,但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培育發展速度還有待提升。”荊紀康最后補充。今年5月,恒口示范區舉辦了首屆插秧節暨文旅商貿系列活動,這場通過多個官方平臺進行網絡直播的農旅盛會,給荊紀康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為合作社帶來了不少訂單。荊紀康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越來越多,越辦越好。
在恒口,千里沃野上,金色的夢想還在拔節生長。讓群眾種糧種出安全感、自豪感、幸福感,正是恒口對安康筑牢糧食安全防線,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樣本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