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陜西省林業局了解到,在9月18日召開的陜西省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啟動會上,陜西沿黃各地立足“提質增效”,織密織牢“沿黃防護林廊道”,啟動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到2025年,在黃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渭河、窟野河、無定河、延河、洛河)沿線45縣(市、區)沿岸一定范圍內,完成造林190萬畝、退化林修復30萬畝、森林撫育200萬畝,建成“三化一片林”森林鄉村180個。
黃河干流在陜西境內長719公里,流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的65%、76%和87%。陜西根據實際情況,科學推動植被種植及提質增效工程,按照“三屏三區一廊一帶”八大區域的分類施策。一是毛烏素沙地生態防護屏障。按照“科學治沙、綜合治沙、依法治沙”方針,加快構建植被群落穩定、草灌復合的生態系統,實現毛烏素沙地植被自然演化、自然更替。二是白于山生態治理區。白于山是多條河流的源頭所在,是“陜北水塔”,通過加快植綠復綠,做到應綠盡綠。三是黃土丘陵溝壑生態修復區。通過持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重點實施好三北防護林、國家儲備林等建設工程。四是黃龍山橋山生態保護屏障。科學開展森林撫育、森林經營,積極推動建立黃帝陵國家公園。五是關中北山生態重建區。加強造林技術的研究應用,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切實做好生態修復、生態重建工作。六是渭河谷地園林景觀綠廊。加快構建功能完備、健康穩定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開啟關中大地園林化的新篇章。七是秦嶺北坡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工作。八是沿黃生態重建帶。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沿線生態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