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個獲得中醫博士學位、博士后證書的外國人,來自非洲的迪亞拉到中國學醫、行醫已有33年。除了在醫院坐診,他堅守鄉村行醫17年,為村民治療艾滋病、麻風病等疑難雜癥;后來他扎根中國西南地區,長年致力于培養鄉村醫生,至今已培養出村醫5000多名。
日前,“第二屆世界華人文明交流互鑒經典案例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非洲博士迪亞拉的中醫夢”獲評為海外友人特別貢獻經典案例。迪亞拉表示,他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每一個醫生都肩負著救死扶傷的責任,不分國籍、民族和職位,哪里的生命有需要你就應該去到哪里。”
不遠萬里求學中國
迪亞拉于1964年出生在非洲馬里共和國一個西醫世家,從小就對學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4年,迪亞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馬里醫學院全科專業,并獲得了到中國留學的機會。到了中國北京,迪亞拉決定放棄學習西醫的機會,改成學中醫。“我認為既然來到了中國,就應該學習有中國特色的東西。中醫自成體系,博大精深。”迪亞拉說。他先在北京學了一年半的中文,隨后經人介紹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開始系統性學習中醫。
當時班上有8個外籍留學生,最后只剩下兩個,迪亞拉是其中一個。為了學習醫學古文,迪亞拉把能夠和醫學古文或者和中醫掛鉤的工具書幾乎都買了。買回來后天天翻,天天背,還整天跟在一個班里成績最好的同學后面,不懂就問。
迪亞拉研究生時期讀的是臨床醫學,邊讀書邊跟隨老師出門診。但剛開始每周連續5天都無人問津。迪亞拉并沒氣餒,他利用周末時間跟隨老師去佛山和肇慶等地義診,積累了很多實戰經驗。認同迪亞拉的病人也越來越多。
研究生畢業后,迪亞拉成功通過了成都中醫藥大學的考試,開始自費讀博,并在1994年順利成為首位外籍中醫學博士。2015年,迪亞拉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獲得博士后證書,成為我國首位外籍中醫博士后。
立志扎根偏遠鄉村
受父親的影響,迪亞拉從就業伊始便樹立起要當一個醫生的信念。從2001年開始,迪亞拉作為志愿者來到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這是他第一次深入走進中國偏遠的鄉村,他才發現那里鄉村醫療條件很差。
迪亞拉深感一己之力太渺小,要培訓更多的鄉村醫生才行。鄉村醫生都來自偏遠山村,迪亞拉的培訓班不僅包攬了學員們的所有費用,培訓結束后,他還會贈送體溫計、聽診器、血壓表,甚至還有白大褂、醫書、藥品和一些文具,方便他們回村看病。
堅守鄉村行醫17年,迪亞拉走訪了無數的鄉村,先后培養了村醫5000多名。為了方便繼續開展公益事業,迪亞拉更是舉家在云南定居了下來。如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個老少邊窮縣,90%的村委會都有了自己的鄉村醫生。
免費治療打動岳母
迪亞拉來中國不僅學會了中醫技藝,還收獲了愛情。他在成都讀博士期間認識了后來的太太楊梅,并于1997年完婚。談起自己的岳父岳母,迪亞拉說,“最開始他們是反對自己女兒嫁給一個黑人的,后來我鍥而不舍地上門去拜訪,并為我岳母免費看病,他們最終被我打動了。”如今迪亞拉跟岳父岳母關系很融洽。
談及為何鐘情于中醫,迪亞拉說,中醫非常獨特,蘊含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也最符合自己的理念。行醫多年,迪亞拉也有自己的原則。“愛病人如同愛自己。一切以治好病人為宗旨,不以牟利為目的。”
談及未來,迪亞拉說在非洲推動中醫的發展是自己努力的方向。他計劃把在非洲學過中醫的人聯合起來,成立一個集科研、教育、醫療于一體的診療中心,像在中國培養鄉村醫生一樣,在非洲開展培訓。(于夢江 蔡凌躍)
(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