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節期間,在古姆百貨展出的中國刺繡作品吸引了不少莫斯科市民參觀。 |
![]() |
俄羅斯姑娘尤莉婭學習剪紙。 |
核心閱讀
歡樂春節的鑼鼓鳴響,中國結的祝福隨處可見——“中國年”的味兒越來越濃。在莫斯科,今年這道豐盛的春節文化大餐里,既有許多為“盛宴”忙碌付出的身影,也有一張張沉醉于“中國年”的海外面孔。
在變與不變中提升文化影響力
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里推出豐富多彩的“歡樂春節”系列演出講座,與俄羅斯最豪華的百貨商場“古姆”聯手喜迎春節,為二戰老兵舉辦別開生面的聯歡會,組織中俄餐飲協會共同烹制“行走的年夜飯”……這個春節,龔佳佳忙得像陀螺,心中卻異常興奮。
莫斯科是全球“歡樂春節”活動舉辦的一個重要城市。作為中國駐俄使館文化參贊、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龔佳佳自有強烈的責任感。
圍繞“歡樂春節”,龔佳佳帶著文化中心的中俄小伙伴們,推出“中國日”主題活動。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的儺舞、敬酒歌、雜技,上海民樂團帶來的絲竹音樂,河北民樂師們的琵琶二胡演奏,輪番上演。文化中心還精心組織了“春節講座”,請來俄羅斯知名漢學家維諾戈羅茨基為大家講述“中國農歷與春節”的故事,介紹“茶在中國的文化里”……看到這些活動深受華人華僑和俄羅斯人的歡迎,網上預約報名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大家既遺憾更欣慰。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舉辦活動,不僅僅是文化的單純展示,重要的是讓國外朋友體會春節的文化內涵。”龔佳佳說,春節是一個春天的節日、團圓的節日、家庭的節日。
為了更好地傳遞這種信息,文化中心精心策劃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春節特別活動。位于莫斯科紅場旁的大型百貨商場“古姆”,是俄羅斯最負盛名的高檔商場,從2月8日起,商場進入了“春節月”,邀請著名室內裝飾大師,巧妙地將中國福娃與俄羅斯套娃、中國喜蛋與俄羅斯彩蛋等中俄節日文化元素結合在一起。長廊上,極具中國特色的“紅包”樹掛,讓人流連忘返的精品刺繡展品,充滿中國年味兒的民間藝術糖畫、剪紙,色香味俱全的中國美食,以及商場里循環播放的“恭喜發財”中國新年歌,讓中國春節走進了當地百姓的生活圈。品嘗中華美食是春節期間最受外國人歡迎的一個文化活動,但這次玩出了“新花樣”——與俄羅斯總廚協會合作,舉辦中俄美食之夜,由中俄兩方的廚師團隊采用相同食材做出不同菜品,由媒體記者、美食家和用餐客人共同品鑒。
談及在海外如何組織策劃春節文化活動,龔佳佳說,希望通過更多創新,讓春節文化活動從文化中心的小樓里走出去,與當地民眾的文化消費結合起來,把中國春節這種團圓、喜慶的氛圍和美好祝愿,與全世界人民一起分享。
以高水平演出展示中國人藝術情懷
臺上,俄羅斯樂手們用管弦樂器演繹著中國絲竹之音的旋律,與琵琶、二胡、古箏相互唱和。氣勢恢宏的交響樂中,中國演奏家用京劇念白吟誦起曹操的詩作《觀滄海》;而由琵琶、二胡、古箏一起演奏的中國名曲《戰馬奔騰》演畢,莫斯科國際音樂廳斯維特蘭娜廳里沸騰起來。中俄觀眾全體起立,持久不斷的掌聲和喝彩聲回蕩在音樂廳。
這是在莫斯科上演的“中國新春音樂會”的一幕。音樂會由中國文化部與河北省文化廳共同舉辦。來自中國的琵琶大師、國家一級演奏家涂善祥,是當晚演出的中方四位樂師之一。他曾數次在海外演出,但首次與國際知名交響樂團合作,特別是與著名指揮家米郎先生合作,演奏中國主題的音樂,令他心情非常“嗨”。
涂善祥特地學了幾句俄語。演出《白帝城幻想曲》后段的川江號子情景時,他用俄語邀約現場觀眾:請和著曲子發出船工拉纖的“嗨嗨”聲。樂器聲、觀眾“號子”聲融為一體響成一片,感動了在場的人們……
“我們送出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新春祝福。”涂善祥說,能夠在莫斯科國際音樂廳與俄羅斯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中國主題的曲目,可以讓中外觀眾感受到中國民樂的水平。而通過排練這些中國曲目,也更進一步讓同行們感受到中國人豐富的情感與獨特的藝術。
來自河北武強的木版年畫傳人馮斌,這次給俄羅斯人帶來了可以“自己制作”的狗年年畫。在木版模具上套色,平平推壓,一張藍紅色為主的吉祥狗呼之欲出,引得不少駐俄使節也擼起袖子上陣來試。更有許多觀眾多次前來,幾天時間里,馮斌不厭其煩地教大家親手制作,還通過翻譯講解年畫傳統、狗年來歷。“能夠創造機會讓更多中外觀眾參與制作,引發他們對中國民間文化的興趣,累點,沒啥。”小伙子樸實地說。
俄羅斯人愛上中國獨特的“年味兒”
美麗的俄羅斯姑娘尤莉婭,喜歡上了中國過年的氛圍。貼春聯、剪窗花、包餃子,雖然“好難學啊”,但她樂此不疲。
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后來又學漢語,尤莉婭對許多民間的、歷史的故事特別入迷。她尤其迷戀的是,“中國人春節背后的那種對團圓、喜慶的向往與祝福”。
俄羅斯也有類似中國人的“春節”,那就是每年新年1月1日至7日的新年假期。俄羅斯人也有類似“年夜飯”,不過通常都是在午夜12點舉行,以團圓飯的方式,共同祝福來年幸福。
“兩個國家的表現方式有差異,但背后的情感是相通的。”尤莉婭說,俄羅斯也有餃子,不過多半是機器流水線生產的。“一起包餃子,剁餡、和面、搟皮,一邊干活一邊聊天,特別好。”
她非常喜歡那些“很中國”的東西。“敦煌的飛天舞太美了。”“剪紙多奇妙啊,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那么好看的圖案來。”同事在中國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剪一只狗,讓她羨慕不已。
頭發花白的塔夫羅夫斯基是俄羅斯知名的漢學家,對中國的春節文化,他不陌生。然而,今年的系列春節文化活動,他幾乎場場不落,因為,“可以透過春節了解中國”,那是一個既傳統又很現代,既民間又很“官方”的中國。這次他又有“春節新發現”,來自中國的年畫題材,勾起了他特別的注意。他準備周四給學生們講課時,專門講講中國年畫背后的故事。“這是一個很悠久又很有活力的國家。春節是透視這個國家的一個好窗口。”
(本報莫斯科2月2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2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