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明富
走在白河縣倉上鎮鄉村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農人們耕作的身影,這幾天,在裴家河畔一塊被翻整好的大田里,白炳春請了許多幫工,正忙著種植他的新產業——生姜。
今年春天,裴家村11組村民白炳春隨鎮村產業招商小分隊前往山東考察,“生姜具有食藥多種用途,生姜種植產業價值高,效益好,見效快,能持久。收獲后的鮮姜具有耐運輸、易儲藏、留置時間長等特點。5月初種植,11月份就可開挖見利,一般適合生長在沙壤田,畝產在3000公斤左右。”在昌樂一家生姜產業園聽了種植管理技術講座后,白炳春又實地了解了生姜種植所需的土壤氣溫條件,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人家1畝姜園豐年能產上萬斤,現在市場上姜價賣到七八塊錢一斤,算一算那產值就讓人心動。
白炳春是村里有名的“產業能手”,養豬養牛,種瓜種菜,他家每年種西瓜、南瓜收入達四五萬元,冬瓜還奪得鎮級瓜王大賽冠軍。但瓜果蔬菜是應時作物,不能長期儲存,經濟效益也與生姜有很大差距,于是他便對生姜種植產生了興趣。
在文永超鎮長和村黨支部書記的支持鼓勵下,白炳春與當地企業簽訂了種源及病蟲害防治意向。由于山東與白河相距千里,氣候不同,作物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因此他先引種5畝作示范田。
前些日子,預定的3000斤姜種和配套藥物通過物流運回來了,按照技術要求,切段晾曬,加溫催芽,整地施肥,消毒殺菌,開溝下種。春差日子夏差時,得趁著好天氣趕緊下種,一個個姜疙瘩種下地,年底就是一窩窩金疙瘩,這一點都不能馬虎。“今年調種子有點遲,催芽時間短,所以我們用薄膜覆蓋提溫催芽,這樣不影響當年產量。頭一次種生姜沒啥經驗,但只要按技術要求操作,就差不到哪兒去。”白炳春信心十足地說。
他覺得如果自己種成功了,事實是最好的宣傳,會有更多的農戶一起種植,到時他就成立一個合作社,大家抱團發展,把這門產業推廣做大,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