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善剛
天氣寒冷,但漢濱人的心卻很熱。2019年,漢濱區21600戶62512人甩掉了窮帽子,實現了高質量脫貧退出。
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我省唯一貧困人口超過10萬的縣(區),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漢濱區通過黨建引領,多措并舉,全區上下凝聚起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農村基層黨組織成了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前沿陣地。現如今,這里的村民富了、產業強了、農村更美了。
崔世滿是壩河鎮伍家灣村的一名老黨員,曾在外打拼多年,依靠自己的勤勞,實現發家致富。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他返鄉創業,拿出多年積蓄,帶領村民成立壩河鎮鴉鴿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紅薯,并注冊“秦巴老崔粉”商標,加工生產紅薯粉條。
在他的示范帶動下,伍家灣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堅定了共同發展紅薯種植產業的信心。目前,壩河鎮鴉鴿山種植專業合作社已流轉土地1000余畝,年產紅薯90萬公斤,生產粉條約15萬公斤,產值500余萬元,帶動貧困戶157戶612人增收致富。
由黨員示范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的例子在漢濱區不勝枚舉。2018年以來,該區充分發揮黨員、產業能人的帶動效應,在組建產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積極鼓勵黨員示范戶和產業帶頭人領辦專業合作社發展產業,全區已累計有2.76萬戶貧困群眾參與到產業鏈中,實現了貧困村集體經濟“清零”,全區231個貧困村平均每村村集體資產達到200多萬元。
牛蹄鎮鳳凰村是漢濱區最為偏遠、落后的深度貧困村。村里的土地以種糧食為主,無主導產業,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土地大面積撂荒,村里的常住人口以老弱婦孺居多。2017年,借助好政策,鳳凰村黨支部書記楊大珍,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邀請在外打拼的村民回村,和村里的黨員、大戶一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助力家鄉發展,并且全力支持村集體合作社整合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建造茶園,發展茶產業。
如今,鳳凰村千畝茶田生機盎然,滿山茶香。貧困戶胡倫兵在村黨支部的介紹下,如今在園區負責茶園管護工作,每個月有穩定的收入;貧困戶趙剛翠借著村上發展茶產業的機會,以自家土地入股,加入到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經營發展中。“前些年只能靠天吃飯,種點莊稼。這兩年我每年都有2萬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趙剛翠說。
曾經的窮山溝,連人都留不住。如今,隨著村支部帶頭引領,創新應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因勢發展產業,外出務工的人都爭相回來,要在家鄉實現致富夢。該村推行農村人才“回引”機制,通過政策鼓勵、鄉情感召等措施,“回引”一批思路活、資源廣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組建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等,村民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地處漢濱區東大門的早陽鎮左灣村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全村有21個村民小組335戶11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2戶408人。2018年,在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的幫扶下,該村根據自身平地少、坡地多、山林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魔芋和烤煙種植產業,并按照“黨委聯支部、黨支部建園區、園區聚黨員、黨員興產業、產業帶農戶”的新思路,整合“撥改投”資金,扶持特色產業發展。
早陽鎮招商引進陜西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后,該公司投資20萬元,在左灣村發展林下魔芋種植試驗示范園30畝,帶動全村發展魔芋300余畝,左灣村的56戶貧困戶戶均分紅538.2元。如今的左灣村,烤煙、魔芋種植初具規模,嘗到甜頭的村民們喜笑顏開。
近年來,漢濱區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前沿陣地,把黨支部建在新型農業產業鏈上,積極整合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至目前,已累計投入4.84億元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全區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培育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46家,專業合作社1717家,家庭農場147家,實現了貧困村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帶動5.4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年人均增收1530元,全區凝聚起了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工作同頻共振、共促共融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