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會香)今年以來,漢濱區人社局把就業幫扶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四強化一托底”,持之以恒抓好脫貧人口就業幫扶,不斷鞏固就業幫扶成果。
強化脫貧勞動力動態監測與幫扶。積極發揮鎮級勞動保障協理員和村級勞動保障信息員作用,實現了鎮村勞動保障人員全覆蓋。依托脫貧人口就業臺賬系統,實行雙色預警和優先幫扶機制,做好脫貧勞動力入戶調查,實時掌握每一名脫貧勞動力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培訓需求,重點關注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的就業狀況,建立易地搬遷脫貧戶“零就業”清單,對就業質量不高、收入低的脫貧勞動力,開展“一對一”精準到戶幫扶,通過推送崗位、創業扶持、技能培訓等途徑,幫其實現再就業,并動態更新就業臺賬系統信息,做到數據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目前,全區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8.3萬人,其中易地搬遷脫貧勞動力3.37萬人,實現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就業。
強化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先后舉辦了“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等招聘活動8場,為全區脫貧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吸引鼓勵本地的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同時為有集中外出務工需求的提供便利出行服務,組織“點對點”輸送外出務工勞動力1857人,蘇陜勞務協作轉移脫貧勞動力就業1043人;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59人29.5萬元,落實省外轉移就業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交通補貼,發放轉移就業交通補貼4408人220.5萬元,確保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強化就業載體帶貧益貧效能。積極發揮新社區工廠和就業幫扶基地的帶貧益貧作用,對區域內帶貧益貧效應明顯的企業進行摸排,優中選優,累計創建180家新社區工廠,吸納就業勞動力13200余人,其中脫貧勞動力3860人。同時,加強對企業帶貧效益監督,指導企業與脫貧勞動力簽訂勞動合同、參加社會保險,督促新社區工廠和就業幫扶基地開展規范達標提升行動,明確“六有”標準(場外有標示、場內有制度、管理有臺賬、創建有內涵、示范有標桿、帶貧有成效),實現規范管理。落實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以工代訓補貼、一次性崗位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優先留用脫貧勞動力,讓脫貧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強化脫貧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堅持就業技能培訓與主導產業相結合、與脫貧勞動力培訓意愿相結合、與企業用工需求相結合,重點以種養殖實用技術、修腳師、養老護理、家政服務為主,對有培訓意愿的脫貧勞動力按需分類、精準培訓,幫助有就業意愿的脫貧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就業技能。全面摸排脫貧人口培訓需求,精準建立培訓需求臺賬,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增強培訓針對性、實效性。對已就業的貧困勞動力,開展以工代訓,提升脫貧勞動力的就業本領,幫助有就業意愿的脫貧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就業技能。目前已組織開展線下就業技能培訓67期3932人,其中脫貧勞動力1192人。
用好公益崗位托底政策。該局堅持開發與嚴管并重,一手抓監督管理,一手抓崗位開發,對全區各部門公崗開發進行共享,推行“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崗”的管理機制,并建立公益崗位實名制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目前全區通過公益崗位安置脫貧勞動力就業10220人,其中特設公崗521人,城鎮公崗2240人,鎮村保潔員及護林員等政府安置公益崗位7459人。同時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計劃開發1538個臨時特設公益性崗位,優先通過公益崗位托底安置“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穩定家庭收入”的脫貧勞動力就業,真正實現“務農、務工、顧家”三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