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鑫
位于漢濱區南端的雙龍鎮,地處漢濱、嵐皋、平利三縣交界,距離安康城區30公里,安嵐高速(設有雙龍出入口)、211國道穿境而過,地緣位置獨特、區位優勢明顯,素有漢濱區“南大門”和瀛湖庫區綠色屏障之稱。近年來,雙龍鎮依托轄區內獨特的旅游資源、茶葉產業和歷史文化優勢,堅持謀全域、重特色、強引領,逐步走出了一條茶旅、文旅“兩旅融合”發展之路。
一、發展基礎穩固
雙龍鎮因方家河、馬家河匯流東香河,而得名“雙龍”。鎮域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境內溪流密布、山高林密,為各種動植物生長、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有萬畝“平頭山”國有林場,黨參、當歸、細辛、黃連等野生藥材百余種,青鹿、白冠長尾雉、黃麂、明鬃羊、點水鵲等珍禽異獸,森林覆蓋率達90%,是天然的避暑勝地和康養基地,茶旅、文旅“兩旅融合”發展基礎得天獨厚。
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培育壯大的雙龍生態旅游度假區,總規劃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以解構龍之傳奇,體驗龍之神韻,追尋中華龍文化為主題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其間分布著龍潭峽、祥龍谷、游龍瀑布、青龍寨、玉龍宮等景觀景點,具有度假區靈、幽、奇、險的四大自然景觀特色,是安康城區——大瀛湖——雙龍——南宮山精品旅游線路的重要一極。
茶葉產業優勢明顯。茶葉種植和制作歷史悠久,有茶園2萬余畝,尤其是精心培育的“陜茶一號”獲得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陜茶1號”作為陜西省首個、全國第九個通過國家品種登記的茶樹新品種,具有芽葉壯、萌芽早、適應強、成分優、產量高五大特點,“陜茶一號”新產品具有“綠茶不傷胃、紅茶好睡眠”的獨特品質。在全國6個省示范種植,省內14個茶葉主產縣區推廣種植,開發了“陜茶一號”仙毫、“陜茶一號”仙茗、“陜茶一號”紅茶等系列產品,積極參加“中綠杯”“中茶杯”“亞太茶茗”“硒水鑒茶”安康名優茶參評活動,獲得中央、省、市各類獎項達30余項,“茶旅小鎮”影響力持續增強。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人文自然資源聚集,有“一廟、兩樹、三橋”和謝家院子、雙龍溶洞等大批人文自然景觀,冠名和保護的百年名貴古樹12棵,天寶古村落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環繞架設在馬家河、方家河、香河上的三座小橋構成了古鎮特有的“品”字形小街,保存完整的謝家院子獨具秦巴古鎮風韻,形成了雙龍鎮地域文化的重要標識。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堅持以鄉村振興為主線,聚焦“打造漢濱茶旅龍頭,建設陜南康養名鎮”目標,以茶旅、文旅“兩旅融合”為路徑,聚力鄉村振興示范鎮、全域旅游名鎮、特色產業重鎮三個抓手,持續做靚陜茶1號、雙龍景區、區域交通、生態康養“四張名片”,推動全域旅游創建不斷取得新成效。
積極謀劃全域旅游創建。堅持規劃引領、高點站位,搶抓漢濱區委、區政府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安嵐高速公路通車重大機遇,主動服務融入安康城區——瀛湖——南宮山旅游黃金線路。圍繞“旅游名鎮”目標,深入挖掘文旅優勢資源,積極發揮區域交通優勢,打造“可循環、特色化、立體式”旅游精品線路。加快實施省級下達雙龍景區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推進,成立專項攻堅團隊,全力補齊短板弱項,對標對表打好全域旅游創建攻堅戰,推動安嵐高速安置社區建設項目、安嵐高速引線建設、龍泉村產業園項目、安康極舟生態健康養老綜合體項目、新農高園區民宿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建設,為打造漢濱茶旅龍頭、建設陜南康養名鎮筑牢基礎。
持續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大力實施“旅游+農業”“文化+農業”“品牌+農業”發展戰略,堅持茶葉主導產業不動搖,牢牢牽住“陜茶一號”這個“牛鼻子”,推動名優特產線下線上展銷,圍繞打造萬畝“陜茶一號”茶葉示范園,集中精力抓好現有政策、項目、資金的銜接和落實,在主打綠茶的基礎上,支持開發紅茶、茯茶、白茶等產品,推動建成一批省內領先、全國一流的茶葉產業園,新農高茶葉農業園區獲得陜西“十佳休閑觀光示范茶園”稱號。依托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魔芋、中草藥、八月炸、油茶、畜牧等優勢產業,帶動集田園觀光、果蔬采摘、農耕體驗為一體的農業示范區建設,促使農旅、茶旅深度融合,催化美麗鄉村成為美麗經濟。
堅持實施文化引領戰略。深入研究秦巴山生態文化和雙龍鎮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特色,挖掘雙龍景區、“陜茶一號”、茶園觀光、民俗體驗、古樹古橋古村落等文旅優勢資源,積極開發富有雙龍地域特色的茶旅、農旅、文旅文化,豐富雙龍古鎮文化內涵,逐步形成了以龍文化、茶文化、代表的雙龍地域特色文化體系。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和鄉村文化設施和文體活動場所建設,積極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和民間藝人,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完善鎮級文旅發展體制機制,支持景區、景點和民俗差異化發展,加快集鎮老街改造,提高集鎮管理水平,推動農貿市場、農家樂、旅游商品市場規范化,營造良好生態旅游環境。
打造宜居宜游美麗鄉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綠色發展、生態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持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扎實開展公路沿線、村莊主干道、農戶房前屋后“三堆六亂”和馬路市場綜合整治工作,規范出店經營、占道經營商鋪。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嚴厲打擊破壞轄區內生態資源的行為;全面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捕政策,鞏固瀛湖庫區雙龍段網箱取締、禁漁禁捕、水質保護成果。持續改善和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動瀛湖湖泊生態保護正常化運轉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大力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行動,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內外兼修”打造宜居宜游美麗鄉村,為“兩旅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三、幾點思考
雙龍鎮茶旅、文旅“兩旅融合”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立足鎮情實際,牢牢把握鄉村振興市級重點幫扶鄉鎮重大機遇,搶抓后疫情時代健康消費加快釋放新機遇,積極跟進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創建,“打造漢濱茶旅龍頭,建設陜南康養名鎮”必然大有可為。
統籌推進兩個環線建設。加快構建市域“大環線”。建議市級層面統籌規劃區域旅游發展,支持雙龍鎮創建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和雙龍生態度假區創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加快推動安嵐高速公路引線建設,落實安嵐高速引線雙龍集鎮至景區祥龍谷道路提升改造,推動雙龍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加快融入安康城區——瀛湖——雙龍——南宮山旅游黃金環線。積極完善鎮域“小環線”。圍繞全域旅游創建,向上爭取謝坪村瓦屋片區至雙龍社區連接線、新華社區天寶片區至謝坪村王溝道路建設項目,支持雙龍社區(桂花山莊)旅游接待點和天寶古村落保護三期提升改造,打通“高速+國道—陜茶1號母樹園——天寶古村落——雙龍景區——謝坪王坡——集鎮”旅游環線,把雙龍建設成安康老百姓的“后花園”。
打造特色旅游產業體系。科學編制鎮域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以“旅游+農業”“旅游+茶葉”“旅游+文化”為重點,不斷豐富“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以雙龍鎮留守兒童水墨畫美術寫生基地建設為契機,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管理,整合鎮域各類資源,積極推進雙龍鎮農耕文化、茶文化和天寶古村落文化研學基地建設,將生態旅游和少兒研學游、特色民宿游有機結合,打造陜南特色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支持休閑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示范園區等建設,實施一批集創意農業示范、田園風光展示、旅游休閑觀光、農村生活體驗、茶葉采摘制作、特色民宿接待為一體的休閑農業精品示范工程;深挖龍文化、茶文化、秦巴民俗文化內涵,打造富有雙龍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支持發展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產業,打造區域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動休閑旅游與農業、茶業、文化、健康等元素融合發展。
全面提升旅游產業品質。合理布局和落實廣場、停車場、旅游集散地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十里香河”和“龍泉小鎮”規劃建設,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植雙龍特色的“生態康養基地”,落實雙龍全域旅游接待中心、茶文化廣場、茶博物館、產業技術培訓基地,以及“陜茶一號”母樹保護園、科技館、交易市場等項目建設,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堅持推動貿工農、產加銷、茶文旅一體化發展,將雙龍鎮打造成為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名鎮。
持續做好旅游宣傳推介。精心策劃系列旅游盛事,持續推出旅游文化季推介會、茶葉采摘及手工制茶技能競賽等系列活動和文創項目,充分利用新媒體和信息化手段,講好“雙龍故事”,樹立雙龍精神文化堡壘,傳播雙龍鎮鄉村人文情懷,實施全域全覆蓋式品牌營銷,全面展示雙龍自然景觀和地域文化特色,不斷擴大雙龍鎮茶旅、文旅“兩旅融合”發展影響力。
(作者系漢濱區雙龍鎮人民政府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