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濱區大河鎮圍繞“高質量建成北部山區中心城鎮”的發展目標,緊扣“產業富鎮、商貿活鎮、生態立鎮、文化興鎮”的發展思路,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充分發揮中心城鎮區位優勢,整合特色資源,加強區域協作,統籌推動鎮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心鎮”建設有基礎
大河鎮建鎮于明朝中期,史稱“小河口”,因恒河、流芳河交匯于此,天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隸書“人”字而得名。
作為傳統古鎮,大河自古既是漢濱北部山區的交通要道,也是農產品集散地和商貿中心,凝聚了大量人氣和商機,加之與北山其他4鎮的地緣鄰近關系和頻繁的民間交往,早已突破鄉鎮界限的限制,具備成熟的群眾基礎。為順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律,“建成北部山區中心鎮”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大河鎮地處漢濱區西北部,位于北部山區中心,距安康城區69公里,毗鄰5鎮1區,東鄰譚壩鎮,西接沈壩鎮,南靠恒口示范區,北通紫荊、中原、葉坪三鎮,恒葉路、北環路、雙沈路穿鎮而過,地緣位置獨特,交通發達便利。全鎮轄14個村5個社區,人口3.2萬人,總面積272平方公里。鎮域面積遼闊,人口密度集中,交通、水利、電力、教育、住房等基礎設施一應齊全,醫教文體、搬遷安置、商貿休閑、就業創業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豐富,城鎮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效應日趨顯現,對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凝聚商機、凝聚人氣,推動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意義重大。二是發展機遇難得。漢濱區第十六次黨代會將大河鎮“建成北部山區中心鎮”列入未來五年工作規劃,城鎮化是漢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心鎮則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主陣地,這一科學精準定位為大河鎮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扶持和良好的發展機遇。加之“十三五”期間,大河鎮搶抓脫貧攻堅重大機遇,緊扣建成“北部山區中心城鎮”的發展目標,統籌布局、科學規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突顯特色產業、堅持項目帶動、統籌城鄉發展,集鎮擴容提質大步前行、鎮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比較優勢日益凸顯,“中心城鎮”已見雛形。
主要做法及成效
大河鎮強化規劃引領,提升集鎮建設水平。圍繞“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等方面,充分發揮中心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努力建設“設施完善、功能配套、產業興旺、特色鮮明、環境宜居、平安穩定”的中心鎮。
(一)三業并舉聚合力
一是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在全鎮打造“兩片三區多產業”的發展新格局,形成“高山牛羊牧業、淺丘菌芋桑果、河灘糧油蔬菜、集鎮商貿工廠”的產業新業態。立足“北山糧倉”土地資源優勢,著力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特色化、智能化發展,不斷穩產擴產、提高質量,確保“菜籃子”穩定供應;打造了“兩個萬畝園區”即萬畝核桃示范園、萬畝蠶桑示范園,“四個千畝基地”即千畝林下天麻種植基地、千畝生態稻田養魚基地、千畝金銀花種植基地、千畝花椒種植基地。形成了蠶桑、核桃、畜牧、天麻“四大”主導產業,金銀花、食用菌、稻魚、烤煙“四大”特色產業;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大力培育園區企業、合作社等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各類農業經營主體60余家,市級園區3個、區級園區6個,通過示范引領推動產業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念好就業創業“穩字決”。依托中心安置社區豐富勞動力資源,成功培育大河鎮美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小河口生態種養殖合作社2個,建成大河跑山黑豬、金銀花市級農業園區2個,帶動180余名搬遷群眾到園區務工,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通過“外引內聯”,引進毛絨玩具廠、制鞋廠、電子廠等8個現代化工廠進駐大河集鎮,為社區搬遷群眾就近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實現了“家門口”穩定增收,形成了中心社區“兩園八廠”的產城發展格局。
三是激發民生服務業“新活力”。不斷推進集鎮規模擴展和功能完善,充分發揮對北山其余四鎮的集聚輻射作用。集鎮面積由過去的0.8平方公里擴大到2平方公里,集鎮承載能力不斷提升。恒葉路、集鎮中心安置區內大型商超、便民平價超市、農貿市場、文化活動廣場、衛生院、學校、物流中心等一應俱全。近5年來,集鎮人口從8000人增長至1.2萬人,周邊鄉鎮搬遷至大河居住、經商的人群日益增加,中心城鎮的發展活力不斷激發;移動、電信、聯通以及大河派出所、交警隊、法庭等單位均以大河為駐地,婚姻登記、小額保險、人壽保險等業務均在大河設置服務站點或服務窗口,為周邊鄉鎮群眾提供相應服務,輻射服務周邊各鎮近8萬人。有北山片區唯一一所區屬完全中學(大河中學)和北山唯一一所一級甲等醫院,教育資源豐富。建有北山片區規模最大的兩所敬老院,吸納了北山大部分農村五保人員,養老保障到位。
(二)四化同步增動力
一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堅持規劃先行,立足長遠、整體謀劃,突出中心城鎮地位,科學編制城鎮規劃。科學定位鎮村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定位、基礎設施配套和生態環境建設。積極推進恒葉路改線繞行、大河小學二期、農貿市場、集鎮公廁、河堤等一批項目建設,不斷提升集鎮功能與品質。
二是打造產業規模化。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持續擴面增量,加快發展高效集約現代化農業。積極探索“林下套種、林間養殖、稻漁共生、農光互補”的立體化發展路徑,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形成一村一品、點面結合的良好發展態勢。加大科技投入,持續下延產業鏈條,建成農產品加工廠1處,推動農副產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三是推進治理生態化。注重綠色、低碳、生態發展,大力推進藍天、碧水、凈土、青山保衛戰,累計完成綠化造林2萬余畝,持續開展大棚房整治、秦嶺生態保護、亂占耕地建房等工作,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嚴厲打擊破壞生態資源行為,有效改善和保護了大河生態環境。全面治理鎮域內集鎮車輛亂停亂放、占道經營、私搭私建、餐飲垃圾等“臟亂差”行為,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2018年,大河鎮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鎮,集鎮形象和品位大大提升。
四是打造人文特色化。把文化傳承與創新貫穿城鎮建設發展中,把提升城鎮文化品位作為重要任務。把老舊村莊提升改造與特色村莊建設結合起來,保護好原有田園風光,綜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集中連片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山水林園與產城人文有機融合的特色小鎮。依托北山豐富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打造集紅色革命文化、傳統文化、旅游文化為一體的獅子頭革命文化廣場,管理維護好雙溪興隆寺、子午棧道遺跡等歷史古跡。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主流價值觀,打造康氏祠堂,作為干部廉政教育基地。
(三)五治聯動激活力
一是政治引領,下好“一盤棋”。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利用周一例會制、大河夜校、干部講堂、院落會等形式重點開展以宣傳黨的政策、弘揚主流價值、培育文明習慣、倡導文明新風等方面的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凝聚干部群眾思想共識。二是法治保障,暢通“訴求渠”。創新推出“組織、制度、責任、落實、督查”五大保障機制,“綜治隊伍、群防體系、調處機制”三大建設和信訪“四個一”工作法,深入開展社會治理“大家談”、警情輿情分級處理和人大代表接訪活動,有效暢通村民訴求渠道,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三是自治為基,共商“發展計”。持續強化鎮村兩級網格化管理服務,充分發揮鎮村干部、志愿者、“五老人員”作用,搭建“一格多員、一員多能、一崗多責”的工作模式,工作做到“五入戶”,即政策宣傳入戶、服務群眾入戶、矛盾化解入戶、信息采集入戶、治安防范入戶。全力構建“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的治理格局,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四是德治教化,倡導新風尚。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高標準打造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1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條新時代文明實踐長廊,推進書香機關、閱讀吧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實踐+”主題志愿服務活動20余次,融入鄉愁記憶、村規民約等元素,提升服務群眾能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五是智治支撐,創新提效能。提高集鎮智慧化水平,推行“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和村鎮運行“一網統管”。發揮大數據“顯微鏡”“透視鏡”“望遠鏡”作用,推動信息資源互聯互通,服務社會治理各方面,不斷完善硬件基礎條件,先后投資90余萬元完成了鎮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建成了“一心十九點”的網絡視頻監控服務體系,“雪亮”工程實現了全覆蓋。
未來發展的思考
下一步,漢濱區大河鎮將堅持“發展引領、輻射帶動、協同推進”思路,構建北部山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產業對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聯動發展格局,努力建成北部山區中心鎮,打造區域鄉村振興新樣本。
一是搶抓政策機遇,提升集鎮建設水平。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農村道路通暢工程、農村供水保障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不斷完善城鄉功能,提升大河新形象;以項目為牽引促進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恒葉公路改線繞行、學府大道、大河中心衛生院綜合大樓、河堤道路等項目建設,啟動大河派出所遷建、大河小學遷建二期、紅色革命文化公園、農貿市場規范化建設等項目,積極完善搬遷后扶污水處理、紅白理事館、物業服務中心等項目配套建設;推進恒河沿線綜合治理。深化河(湖)長制、林長制,以恒河流域為骨架,聯合設立恒河流域綜合治理服務中心,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管控”,統籌負責恒河流域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打造葉坪、中原、紫荊、大河流域生態景觀帶,提升區域綜合形象。
二是強化區域合作,構建區域產業集群。形成以大河為中心輻射周邊連片發展的產業布局。發揚北山土地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傳統,扛起“北山糧倉”穩糧保供重任,實現北山五鎮糧油生產擴容提質。依托大河鎮“蠶桑大鎮”的基礎和北山自古以來興蠶重蠶的優勢,繼續做強做大蠶桑產業,以大河為中心建立蠶桑加工廠,實現北山片區蠶桑購銷、蠶桑制品深加工一體化發展;搶抓“烤煙北移”機遇,同時充分發揮煙草公司漢濱分公司大河收購站的優勢,為臨鎮煙葉收購提供便利。以葉坪原生態米核桃和大河“萬畝核桃園”為支撐,打造北山“十里核桃長廊”。以大河鎮林下天麻育種基地和菌種廠為支撐,為周邊鄉鎮提供天麻種、菌種以及相應的技術指導,實現林下經濟區域化發展。
三是厚植優勢資源,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整合北山片區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紅色地標旅游品牌的宣傳造勢。每個鎮打造一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發掘各鎮風味美食、傳統工藝、農耕器具等資源,開發農家宴、鄉土菜,發展紅色研學教育、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拓展訓練等項目,共同構建紅色旅游圈,打造北部山區紅色文化長廊。以大河鎮雙溪片區為主線延伸至沈壩、漢陰,打造一條區域特色鮮明、文化底蘊厚重、鄉土氣息濃厚的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以“雙沈鄉村休閑游”為主題,將先鋒稻魚種養基地打造成一個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鄉村民宿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從先鋒社區延伸至沈壩,將途經的大坪食用菌基地、林下經濟示范園、興紅康氏家風家訓基地、同心農光互補產業園區等點進行一體化打造,融入本土文化和趣味觀光元素,將本地特色鹽掛面、臘肉、黑豬肉、大河土雞、稻花魚與沈壩木耳、豆腐干、紅薯粉條等特色美食產品進行系列化包裝,與各參觀點形成呼應,使游客在參觀基地的同時,對該基地生產的農產品產生購買欲,從而達到以體驗和觀光促進消費的目的。
(中共大河鎮黨委 大河鎮人民政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