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袁曉強
自2017年擔任寧陜縣四畝地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徐永益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四畝地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立足崗位提升服務本領,扎實做好貧困群眾住房對標補短易地搬遷工作,用真情實意打動人民群眾,用幫扶溫暖感染人民群眾,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提高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因此,徐永益受到四畝地村民的交口稱贊,村民親切地稱他為“老徐書記”,2018年他被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授予攻堅扶貧考核“優秀駐村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幫助群眾算好搬遷長遠賬
四畝地鎮位于寧陜縣西部,距離縣城64公里,行政區劃面積371平方千米,屬于典型的山區集鎮。集鎮雖然土地肥沃、景色秀麗,是發展高效農業和旅游產業的理想之地,但道路崎嶇,群眾居住分散,基礎設施難以配套,攻堅成本巨大,生存條件嚴酷,居住在大山溝的村民對于脫貧致富有想法沒辦法。
今年71歲的薛遠美是從距集鎮十幾公里之外的漆樹槽溝山上搬遷下來的,自從有了新房她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然而曾幾時,她在扶貧搬遷中也曾猶豫再三。面對“出力不討好”的現實,徐永益每天走十幾公里山路,來到老薛家作思想動員工作。但老薛固執地認為自己作為一個農民,如果搬遷了,自己家的地就不能種了,雞、豬也不能養了,收入不能增加,支出反而增大。但徐永益毫不氣餒,一次不行跑兩次,兩次不行跑三次,每次都和老薛一家仔細算好一筆細賬:“入住安置小區人均自籌資金2500元以下,戶均不超過1萬元,全家人居住條件得到了徹底改變,原來地方的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還是你的,還可以種莊稼。即使搬遷后不愿意種地,政府還引進了社區工廠、合作社組織,通過流轉等方式,讓搬遷戶收入不但不會減反而會增加。”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老薛一家人最終被徐永益感動了,表示:“聽徐書記的!”
和薛遠美一樣的群眾不在少數。從村委會到群眾老房子,從辦公室到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徐永益的身影,他總是設身處地,站在搬遷群眾的角度為群眾算好對比賬、長遠賬,贏得了諸多群眾的支持,村民紛紛主動配合,在規定時間內按照“群眾申請、村組評議、鎮辦審核、審批公示”程序完成了搬遷安置任務,跑出了易地搬遷的“加速度”。
幫助搬遷群眾住好房
“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抓手,結合重點項目建設、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精心謀劃,統籌推進四畝地經濟發展大步走。”四畝地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李明海介紹,移民搬遷讓貧困群眾過上了“幸福生活”。
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徐永益靠前指揮,親歷親為,帶領駐村工作隊員,為貧困搬遷戶搞好復核,為來村委會咨詢的群眾政策解讀,為他們解答各類困惑問題,帶頭幫助群眾搬家具,一心撲在易地搬遷工作上,四畝地村舊貌換新顏。
徐永益白天協助鎮村解決具體事務,夜深人靜,還要梳理白天的工作,思考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二天要開展哪些工作。
有人調侃說混日子混工資,那么拼為什么?他笑著回答,“我只是用心履行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干了一些自己本應該干的事情,為人民群眾盡了一些本應該做的義務和服務。”
徐永益敬終如始,處處、事事、時時為易地搬遷群眾著想,不僅按照政策開展搬遷工作,還深入一線傾聽搬遷戶的訴求,促膝談心交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所想所求所盼,注重保障移民合法權益。他先后參加召開各類座談會、干部會、群眾會、庭院會100多場次,及時解決調處搬遷戶可能出現的苗頭性問題50余個,確保了易地搬遷工作沒有一起重大信訪、越訪或群訪事件的發生,在連續2年“三率兩度”評比中位居全縣前列,全鎮第一位次。
幫助貧困群眾就好業
“堅持挪窮窩和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堅守易地扶貧搬遷目標,一錘接著一錘敲。徐永益主動對接當地企業、產業園區,協調鎮村公益性崗位,想盡辦法增加就業崗位,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榮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既是村里的市級產業園區,也是村上乃至全鎮的龍頭企業。林麝養殖需要大量人工采摘飼草,這無疑解決了搬遷群眾中閑置勞動力務工的問題。于是他組織村里的剩余勞動力與榮庚公司簽訂飼草收購協議,一方面增加了搬遷群眾的收入,另一方面解決了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
2018年為了促進村級產業發展,徐永益與村兩委在安置點對面發展了以瓜蔞等中藥材種植為主的欣向榮產業園區。通過園區務工、入股等形式進一步解決搬遷后就業難的問題。
2019年社區工廠建成投產,通過宣傳,第一批報名人數只有15人。他覺得遠遠不夠,如此好的就業機會不能白白錯過。于是他再次組織工作隊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大伙兒擰不過他的執著,懷著試一試的態度進入社區工廠,但這一試就留住了群眾的心。截至目前已有27名搬遷群眾在社區工廠扎下了根,積極學習毛絨玩具生產流程,在家門口掙錢。
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崗位培訓,讓更多的人走出去,帶動更多的有技術的勞動力走上就業崗位。徐永益算了一筆賬,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76戶,每戶算上一個青壯年勞動力,都能夠通過外出務工增加收入。但缺乏一技之長又成為了新的難題。縣人社局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各種技術培訓,于是他把參與技能培訓的優勢在群眾會上一遍又一遍宣傳,只要有技術培訓班開班他都會在第一時間通知群眾。截至目前全村實現外出就業390人,實現穩定就業52人,據陜西精準扶貧大數據顯示,年度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
“四畝地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每一個貧困戶都是自己的家人,能帶領全村村民脫貧致富是我的責任,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徐永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今年腎結石犯了多次,經常用被子墊著止疼,手術第三天就繼續投身四畝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中。他說:“能讓每戶貧困戶在全面建設小康的大道上不落伍、不掉隊,我再苦再累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