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楊卓
“以前老房子經常漏雨。”
“看個病要走個把小時山路。”
“送娃上學走山路更老火,以前過了好多苦日子。”
.......
見到鐘瑞乾時,他正在寧陜縣龍王鎮河坪村安置社區的新房里,提及搬遷前的日子,鐘瑞乾說,“山中的苦日子把人過狠了”。
55歲的鐘瑞乾是棋盤村人,搬遷前一直住在山溝溝里,四面環山,交通極為不便不說,吃水靠在小河溝里挑,一遇上干旱,吃水都成問題。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鐘瑞乾和妻子積極發展產業,在房前屋后養豬、養雞、養蠶,種了3畝水稻,艱難地維持一家4口的生活,靠天吃飯的生活讓鐘瑞乾一家的生活捉襟見肘,2017年,他被識別為貧困戶。
多年前的一件事,讓鐘瑞乾記憶深刻,那天妻子和兒子出門未歸,鐘瑞乾和不到4歲的女兒在家,突如其來的腎結石疼得他在地上直打滾,鐘瑞乾連滾帶爬,走了一個小時山路,身上被樹枝掛得滿是血口子,摔得渾身淤青才走到公路上,打電話給衛生院,醫生趕來把他接到醫院醫治。那次腎結石不僅讓女兒受到了驚嚇,鐘瑞乾自己也越發害怕,如果萬一在路上滾進山溝里,后果不敢想象。
2019年7月,鐘瑞乾和妻子搬進了河坪小區120平方米的安置房內,“房子好得很,就是開始不習慣。”鐘瑞乾說,以前在山溝溝里,可以養豬、種地,到了新環境,靠什么生活?鐘瑞乾有些著急,他找到村委會的吳支書說明了家庭情況,爭取到了在社區種花、嫁接樹苗、打掃衛生的公益性崗位,一個月工資600元。
自從安置社區建成后,鎮村干部加大自主招商力度,先后為社區招進5家企業,涵蓋箱包、皮具、竹木回收和制炭產業等。鐘瑞乾和妻子在社區的工廠里當起了工人,每天按時上下班,按月領取1500元工資。閑暇之余,鐘瑞乾還在社區打些零工,幫蜂蜜合作社割蜂蜜,一天能掙150元,平日里,社區招工信息比較靈通,哪里需要勞力,鐘瑞乾總搶著第一個去,經過不斷努力,鐘瑞乾夫婦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順利脫了貧。
“我就是個農民,最喜歡種地。”鐘瑞乾說,“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我都要上山看下我安心菜園里的辣子、四季豆、茄子長得咋樣,拔拔雜草,澆水施肥,吃自己種的菜,心里踏實。”
如今,鐘瑞乾的兒子、女兒相繼外出務工,留下鐘瑞乾夫婦在河坪小區,忙完一天的工作,傍晚時分,鐘瑞乾陪妻子在文化廣場上散步健身,晚上在安置社區的新房內看新聞聯播。
“現在的新生活很幸福,我很滿足了,我要繼續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才行。”鐘瑞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