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波 鄭曉虎
“半托200元,全托500元,代種代收每天能掙150元!”7月23日,在紫陽縣城關鎮大力灘村共享菜園里,“田園管家”曹禮春一邊麻利地為僑商認領的菜畦搭起遮陽網,一邊笑著說,“能有現在的好生活,多虧了鎮村鼓勵大家搞的‘五小經濟’,讓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近年來,紫陽縣城關鎮大力灘村創新探索“小課堂、小菜園、小飯桌、小果園、小院落”的“五小經濟”模式,通過盤活房前屋后閑置資源,精心培育各具特色的庭院“小經濟”,走出一條既有“顏值”更有“價值”的黨建引領鄉村產業共生發展之路,推動實現人居環境提質、特色產業發展、人民群眾增收、鄉村和諧共治的多方共贏局面。
“小切口”謀劃“大思路”
今年年初,大力灘村黨支部創新形式,將一場別開生面的黨員大會搬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張作海家的院壩,會議主題是“支部如何引領發展庭院經濟”。張作海盤算著緊挨村委會的3畝撂荒地:“黨員帶頭,就從這‘小菜園’破題,讓它成為撬動咱村發展的新名片!”
大力灘村把黨員大會開到老百姓門前或農家小院里,村民通過板凳會、院落會等,了解當前政策,也可以暢所欲言提出“金點子”。
“我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目標是管護好現有的800畝金錢橘和400畝算盤李。還要沿主干道增種櫻桃、枇杷等景觀果樹,供游客免費采摘,打造‘春賞花、夏摘李、秋采橘、冬品美食’的四季鄉村體驗。再推廣果樹認養,一棵樹年收益能達400元!”張作海指著規劃圖,眼中閃爍著激動。在他的動員下,黨員們率先將自家果園改造成新技術、新模式的實踐基地,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為促進產業發展,大力灘村組建“五小經濟”黨員攻堅隊,村黨支部書記帶頭扛起重擔,村“兩委”及6名黨員干部認領責任田。同時,村“兩委”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村級事務全部公示上墻。今年實施的3個項目,從規劃到施工全程接受群眾監督,群眾滿意度達100%。
“小經濟”托起“大錢景”
大力灘村村民羅玉芳家里的變化,始于自家院壩里的一場“院落會”。
當張作海描繪“小飯桌”藍圖時,她第一個站起來響應:“這活兒我能干,我報名!”如今,羅玉芳院外新砌的灶膛里,火苗歡快地跳躍。
“柴火吊罐飯得慢煨兩小時,可城里客人就認這口味兒!”她掀開鍋蓋,蒸汽裹挾著誘人香氣彌漫開來。自“小飯桌”開張,羅玉芳月均增收超過3000元,更帶動銷售周邊農戶的臘肉、干菜等土特產。
大力灘村把“五小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全力打造“小課堂、小菜園、小飯桌、小果園、小院落”為主的“五小”庭院經濟項目,鼓勵引導群眾利用庭院發展特色產業,讓農村“方寸閑地”增收又增綠。
小課堂育人才。依托院落會、議事會,組織黨員群眾學習鄉村振興政策20余場次,覆蓋1000余人次,發放惠農手冊400余份,推動政策直達田間地頭。同時聯合農技專家開設田間課堂,年均開展金錢橘管護、電商直播、蔬菜管護等培訓12期,培育技術能手30余人。
小菜園聚人氣。將村內3畝閑置土地劃分為80余塊共享菜園,推出全托、半托服務套餐,吸引縣城居民認領,還通過僑聯牽線搭橋,20名僑商認領,目前全部認領完畢。同時安排5名田管家,提供代種代管、配送服務。
小飯桌延鏈條。精選2戶廚藝能手打造特色“小飯桌”,推出“豬蹄燉藕”“粉條土雞”“吊罐飯”等招牌菜,戶均月增收3000元。推出“種菜+烹飪”體驗項目,游客認領菜園后可使用共享廚房,現場烹飪小炒,也可交給當地村民代為加工。建立“土特產”直營模式,帶動農副產品銷售,實現“田間到餐桌”無縫對接,帶動周邊20余戶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
小果園興產業。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管護好現有的金錢橘和算盤李,沿主干道種植櫻桃、枇杷景觀樹,供游客免費采摘,打造“春賞花、夏摘李、秋采橘、冬品美食”四季經濟圈。創新果樹認養模式,每棵預計年收益達400元,實現樹上結果、樹下生金。
小院落靚鄉村。按照統一規劃、分類改造,將12戶閑置農房打造為特色民宿院落,實現“一院一景、一步一韻”的獨特風貌。保留夯土墻等傳統建筑元素的院落,吸引僑商成立民宿聯盟,計劃投資改造首批精品民宿5家。
“小庭院”撬動“大治理”
今年初夏,因修建產業路需要拆除自家豬圈和廁所,工程最終“卡”在了大力灘村村民老馮家的院墻外。
了解情況后,張作海招呼黨員和村民代表搬來幾條板凳,一場露天“板凳會”就地召開。
“老哥,路通了,你家的果子出山快,每斤運費能省好幾毛!”“游客車能開進來,你這院子搞個農家樂、賣點土特產,不是更好?”在場人員你一言我一語,掰著指頭給老馮算經濟賬、長遠賬。
話語真誠、愿景清晰,老馮最終拍腿表態:“為了全村好,我拆!”這場持續三天的“板凳會”,不僅讓產業路順利延伸進深山,更成為支部密切聯系群眾、化解基層矛盾的典范。
在大力灘村,黨支部把學習放在農家院壩、田間地頭。“我們的‘小課堂’,不僅是宣講黨的好政策的陣地,更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加油站’。”張作海介紹,“今年在橘園、李子園里就辦了7場,把黨的創新理論、惠農政策、實用技術,都轉化成群眾聽得懂、用得上的‘大白話’。”
黨員沖在前、干在先,是破難題的關鍵。從“板凳會”到“田間課堂”,黨員干部化身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技術推廣員,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和發展動能,讓“陽光治理”成為村莊的金字招牌。
村務公開欄前常有村民駐足,各項事務透明公開;每月“清潔家園日”,黨員干部總是第一個扛起掃帚;紅黑榜上,“最美庭院”戶主汪遠軍指著自家照片自豪地說:“評上先進,干勁兒更足了!”
“五小經濟”盤活了大力灘村的閑置資源,激活了村民的參與熱情,培育了家門口的增收產業,為和美鄉村建設注入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城關鎮黨委敏銳捕捉到大力灘村“五小經濟”模式的示范價值,正將其作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全鎮鋪開。整合資源,讓小菜園聯網成鏈,形成規模供應;讓小飯桌打造特色餐飲聯盟,提升品牌影響力;讓小課堂持續培育本土農技專家和鄉村治理人才……這些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微創新”,正匯聚成推動鄉村發展的磅礴力量。
大力灘村的“五小經濟”是紫陽縣發展“庭院經濟”的縮影。近年來,紫陽縣針對山高坡陡、耕地零碎、農業附加值低、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的現狀,以及群眾經營性收入不足、弱勞動能力輸出難等實際情況,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因戶施策發展“庭院經濟”,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并通過大戶帶動、小戶加入,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務工,將有限的資源和空間利用起來,使其效益最大化,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