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實習生 王銘揚 通訊員 魯延祿
日前,在漢濱區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剛提交完公租房申請的胡女士有些激動:“以前聽說要跑四五個部門,還要等幾個月才能完成申請,沒想到今天現場就成功提交資料了!”她尚未意識到,這背后是一場已持續半年且刀刃向內的政務改革。
今年1月,我市公租房“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全面啟動網上辦理。為全力做好這項重點改革任務,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通過“五個一”工作法系統推進改革落地,累計召開全市部署會、推進會2場次,重點突破跨部門數據壁壘、窗口服務標準化等6項關鍵問題。成立工作專班,制定出臺《安康市申請公租房“高效辦成一件事”實施方案》,率先構建起覆蓋資格審核、房源配置、動態監管的全鏈條住房保障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全市線上申請渠道(含陜西政務服務網、“秦務員” App 及“陜西保障房申請”微信小程序)累計受理公租房申請1312件,辦結888件;線下通過各級政務服務窗口收件并錄入信息平臺受理申請854件,辦結850件,綜合辦結率達80%。
申請受理“五個一”,讓“接力賽”變“百米沖刺”
回顧公租房申請受理工作變革時,窗口工作人員唐沖感慨頗深:“改革前最煎熬的就是初審環節,等申請材料累積一定數量,再分別送往不動產、市場監管、稅務等多個部門核實戶籍、房產、社保等信息。唐沖直言,這對于工作人員和申請群眾,是一場雙重考驗:“常有群眾苦等一兩個月后,最終收到不符合條件的審核結果。面對這樣的局面,群眾難免有情緒,工作人員心里也不是滋味。”
申請公租房“高效辦成一件事” 改革的推行,迅速打破了這一僵局。踏入申請公租房“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的線下第一站——漢濱區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只見申請流程指引宣傳單、桌牌擺放醒目。工作人員指著電腦屏幕介紹:“現在的系統可以實現跨部門協同審核,8類信息實時互通。是否符合申請條件,當天即可答復。”他特別強調,這種“數據跑腿”的新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群眾反復跑、多頭等的困境。”
辦事群眾的體驗是對改革成效的最客觀評價。“在陜西政務服務網、秦務員 App、微信小程序等都有申請入口,所需要的材料都有清晰要求,到哪個環節了也可隨時查看。”7月初,陳女士做好了請假辦理公租房申請的準備,沒想到僅用一天時間她就順利完成資料提交。“省時、省力、省心,現在坐等搖號分房。”陳女士言語間難掩贊許。
一次公示,房源信息全景公開,申請人可對照公示內容精準匹配;一部手機,線上申請閉環辦理,針對老年群體等特殊對象,設置服務窗口“一對一”指導專崗;一次告知,實現審核結論一目了然、補正要求一次說清;一次聯查,跨部門協同審核提速,嚴格執行25個工作日審核時限要求;一次入庫,輪候分配動態管理,每月根據房源情況啟動分配,實時推送短信告知搖號時間及注意事項。“五個一”組合拳將申請受理的接力賽變成了“百米沖刺”,詮釋了改革的核心要義。
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區公租房新增資格審核268件,平均審核周期縮短至25個工作日,對比以前審核時間提速15個工作日。
陽光分配“五個一”,經得起檢驗的民心工程
實現申請受理“五個一”高效突破的基礎上,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同步構建分配環節“五個一”保障體系。
8月5日,一場由漢濱區保障性住管理中心組織、市保障性住管理中心指導、漢濱區紀委監委監督、漢濱區公證處公證的搖號分配儀式在安康賓館3樓會議室舉行,這是本年度中心城區的第三次搖號分配。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搖號分配前,均要制定當月搖號分配方案,由紀委監委參與分配方案集體審議會。
“這種過程可追溯、結果可監測的決策機制,最大程度保證了分配的公平公正。”據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王靜介紹,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各級住房保障部門每月都要召開分配工作審議會,并根據申請家庭人口情況,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宏觀調配房源,優先照顧殘疾人、老年人的住房需求,確保公租房資源“物盡其用”,體現人文關懷。
群眾監督的陽光也始終照亮公租房分配全流程。瀏覽各縣政府門戶網站、住建公眾號,可以看到在保障房專欄中,資格審核名單、輪候序列、分配結果等關鍵信息清晰可查。
“在網上和公眾號就知道房源情況,心里踏實了!”輪候家庭張女士的話,折射出陽光操作的溫度。通過構建“線上可查、線下可詢” 的立體公示網絡,今年以來,全市累計發布資格公示9期,涉及對象788戶。
此外,改革持續性收集基層群眾、服務人員的意見建議,已形成漢濱區“以需配租分配機制”、石泉縣“特殊群體優先配房” 等在內的6項優化機制,實現了“需求導向、政策調整、服務提升”的良性循環。
一周一審核,智能比對精準把關,資質核驗更精準;一月一公示,積極回應群眾期盼;一月一分配,推動空置房源清零;一月一審議,多方參與民主決策;一年一優化,促進政策評估迭代升級……通過陽光分配“五個一”,改革不僅讓公租房資源真正回歸 “公平善用” 本質,更是助推住房保障工作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
監管服務“五個一”,刷新幸福安康新指數
這場改革的深層突破還在于長效機制建設,讓公租房成為群眾的“暖心房”。
“孩子下樓就能打籃球,綠化、亮化到位,住著安心。大事小情都能找物業,住著舒心。還有健康體檢、讀書分享會、端午包粽子,活動不斷……”在安康城區租房8年,今年52歲的孫濤終于在福臨新居小區找到了家的感覺。
“小區還安裝了AI智能攝像機識別電動車、煤氣罐進電梯、防高拋攝像頭,火災隱患預警、獨居老人重點監測、門禁系統等數字化管理模塊,使管理服務更加暖心。”也是今年,入住社區不久的陳廣麗便走上了安保崗位,這份工作讓她對小區產生了更強烈的歸屬感。
任教于高新一初的青年教師、省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王老師,2018年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入住福臨新居小區。說起小區的變化,她豎起了大拇指:“現在坐在窗前望著錯落有致的園林小品、鄰里和睦的場景,讓人身心愉悅。”
以黨建為引領,抓好科技賦能、志愿服務、安宜物業服務品牌建設,如今福臨新居這個安康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區,已成為省級命名的“和諧社區、幸福家園”示范小區,也是安康市首批5個“安宜物業”試點小區之一。
地處黃溝片區的景泰新居小區是安康市第一個以高層建筑為主的保障房小區。今年80歲的住戶蕭生權說:“小區連接漢江東路的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今年都已投入使用,小區里的給排水系統、園林景觀、休閑亭臺都來了個‘大變身’,住在這里很舒心。”
每周一巡查,建立與物業服務企業的協同聯動機制;每月一例會,專項治理違規使用公租房、租金拖欠治理、群眾訴求響應不及時等重點難點問題;每季度一通報,全面強化公租房全流程服務質效,推動各區域均衡化、高質量發展;每半年一研判,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創新監管手段與服務模式;每年一復審,切實維護保障政策的公平性與嚴肅性。通過“五個一”,改革實現了服務運營的持續提升,不斷刷新了群眾安居的幸福指數,為建設幸福安康凝聚了強大合力。
從受理到管理,這套被提煉為“五個一工作法”的體系,不僅為保障對象提供了便捷、便利、優質的住房保障服務,也被省級主管部門作為典型經驗推廣。
從25天限時辦理到上門為殘疾人家庭續簽合同、代交租金,從專項重點整治到區域均衡發展,從管理者變為服務者……這場始于窗口的效能革命,正讓安康的民生版圖不斷升溫。